手抖了12年,终于好了!感谢河南医生!”
9月26日傍晚,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郝义彬,副院长王梅云来到神经内科二病区,看望他们始终牵挂的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和哈密的两位震颤患者。
面对关心,64岁的哈萨克族患者扎伊大叔又一次感动落泪。
就在前一天,王梅云副院长及其治疗团队通过“磁波刀”技术,先后为从新疆慕名而来的扎伊大叔和马先生消除了肢体震颤。这场跨越2500公里的“无颤”行动,见证着豫哈两地跨越山海的深情。
豫哈联动 架起“无颤”通道
肢体震颤,曾是压在扎伊大叔和马先生心头的“巨石”。
扎伊大叔是一位兵团退休职工,患上帕金森病已有12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手部的震颤越发严重,吃饭、喝水都成为挑战,日常生活难以自理。
而54岁的马先生则被家族性特发性震颤困扰半生,自青年时期就出现头、手的不自主抖动,20年震颤使得他封闭自我,亲朋聚餐都成了噩梦,“总觉得别人盯着我的手,特别自卑。”
此前两人已尝试过多种治疗,但药物治疗逐渐失去效果,治疗陷入困境,患者感觉走投无路。
惊喜出现在河南援疆的“无颤”义诊行动。
8月6日,王梅云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开展中原学者工作站帮扶活动,她分享的磁波刀技术在相关疾病领域的应用,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随后,河南省人民医院援疆专家、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红星医院副院长朱元增,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吴中华联合当地专家对区域内类似疾病展开广泛筛查。
接着,中原学者团队成员、运动障碍性疾病亚专科主任李学,医学影像科魏巍等多学科专家再次奔赴哈密开展“无颤”义诊,为60余名肢体震颤患者进行综合病情评估,扎伊大叔和马先生正是其中最典型、最严重的患者,迫切希望能早日得到治疗。
9月23日,朱元增带着扎伊大叔一行5人,飞越2500公里,抵达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待即将到来的“无颤”治疗。
9月25日上午,扎伊大叔在儿子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磁共振机房。治疗前的测试让人倍感沉重:直线画成了麻花,一杯水晃动着撒了一半。最后一项测试中,扎伊大叔甚至拿不住测试碗筷。
随后,多学科专家团队,为患者做好治疗前准备,扎伊大叔在完全清醒状态下进入磁共振扫描间。
扎伊大叔原本颤抖不已的左手安静下来,并能从容描画出螺旋曲线、直线等图形,与术前画下的歪歪扭扭的曲线形成鲜明对比。当他平稳端起水杯喝水时,扎伊大叔开心得直抹眼泪,抖了12年的心病解开了。
扎伊大叔的儿子情难自抑,当场唱起了一支哈萨克族民歌,用辽阔深情的歌声表达对治疗团队的感谢。
当日下午,王梅云及其团队又顺利为马先生完成了特发性震颤的“磁波刀”治疗,同样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感觉如同获得了“新生”!
两天后,扎伊大叔与马先生就能返回家乡,开始崭新的人生。王梅云团队一行也将于9月28日再次踏上新疆,继续开展治疗震颤义诊活动。
跨越山海的守护,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