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8月18日至2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尹茵、副院长张湘宾分别带队分赴哈密伊吾县、塔城额敏县开展宣讲调研活动。
8月18日至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尹茵书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余晓峰副书记,马院教师林江玲、贺祚琛、刘通一行奔赴伊吾县开展为期三天的假期大宣讲大调研活动。
8月18日下午,尹茵书记一行首先来到伊吾烈士陵园。参观了伊吾保卫战纪念馆、纪念碑,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老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先烈,深深被伊吾保卫战烈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深刻感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调研宣讲团队在伊吾县烈士陵园
18日下午,新疆工程学院“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培育基地”揭牌仪式在伊吾县税务局举行。作为伊吾县当地深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阵地,伊吾县税务局曾荣获哈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基地的落地,既是校地双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更为伊吾县基层一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搭建起“理论+实践”双向赋能的新平台。
揭牌仪式结束后,尹茵书记面向伊吾县基层干部及税务系统全体干部,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的专题讲座。讲座紧扣时代主题,逻辑清晰、内容详实,围绕概念、逻辑、路径三大核心维度展开。讲座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认为讲座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既丰富了基层干部的知识储备,又打开了工作思路。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讲座生动形象、案例贴合实际,不仅深化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认知,更为今后开展基层民族团结工作和乡村振兴实践带来了新的理论启发与方法借鉴。
随后,调研团队在程锐局长的陪同下,先后走进税务局主大厅、办税服务厅,以及“墨盾”工作室、“亚斌”工作室、“伊吾实践研修基地”等特色功能区域。调研过程中,团队还与税务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从“税收优惠政策直达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双语办税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结对帮扶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等具体案例中,切实感受到税务工作在畅通服务各族群众“最后一公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
调研宣讲团队参观走访伊吾县税务局
新疆工程学院“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培育基地”伊吾县调研中心揭牌仪式
尹茵书记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讲座
8月19日,调研团队一同前往淖毛湖镇,先后到新疆宣东能源有限公司和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作为淖毛湖镇能源产业的重要力量,新疆宣东能源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新疆疆纳矿业则以智能化开采与煤化工升级为核心,且两家企业均在地方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企业的红色文化建设情况,参观了企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园地。调研团队与企业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经验分享,不仅为企业在助力地方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双方未来的合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有望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上实现共赢。
调研宣讲团队参观走访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
调研宣讲团队与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展开座谈交流
调研宣讲团队与新疆宣东能源有限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展开座谈交流
8月20日,调研团队前往下马崖边境派出所调研,该所累计7次获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3次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还拥有“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等国家级荣誉。调研团队认真学习了派出所民警在一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民警们始终坚守岗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服务为民、党民同心、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让调研团队深受触动。
调研宣讲团队在下马崖边境派出所调研
之后,调研团队先后走进伊吾云上丝路融合算力中心、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吐葫芦乡参观调研,深入了解科技赋能、产业富民、农业振兴领域的实践成果。在伊吾云上丝路融合算力中心,调研团队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走进算力机房,实地察看服务器运行状态,仔细询问算力调度、能源消耗等细节。据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依托伊吾县丰富的风光清洁能源,构建起“算力+能源”协同发展模式,预设建成算力规模将达6.2万P。作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算力支撑节点,可满足汽车大模型训练、科研数据处理等前沿需求;未来还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算力服务,为当地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调研宣讲团队在伊吾云上思路融合算力中心调研
随后,调研团队前往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河南援疆重点企业,该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驼奶特色产业,相关负责人向调研团队介绍了企业带动牧民增收的具体成效——目前已帮助伊吾县900余户牧民实现年均增收3.2万元,同时通过“驼奶+文旅”业态拓展,持续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让调研团队切实感受到了企业“产业兴农”的实践路径。
调研团队前往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观
伊吾县大宣讲大调研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吐葫芦乡。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调研团队走进蔬菜示范园,查看板栗南瓜、特色番茄等作物长势,与种植户、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土地流转模式、标准化种植技术及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建设情况。当地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多样化路径,通过引入企业合作打造万亩花田,推动特色产业与旅游业双向融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此外,调研团队还与村干部、种植户围绕特色农产品发展展开交流,细致收集一手资料,为后续探索“农产品提质+品牌化”路径提供了扎实参考。
调研宣讲团队参观吐葫芦乡特色农业种植园区
8月20日至23日,张湘宾副院长携马院教师周得华、姚娟娟、刘娅婷,奔赴塔城额敏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假期大宣讲大调研活动。额敏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援疆)王明卓、党校副校长黄贵芬陪同调研。
8月20日下午,张湘宾副院长在“额敏大讲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主题进行授课。县四套班子,法、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工业园区及其他县直单位副县级干部;县直各部门(单位)党委(党组)、乡(镇、场)党委及国企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本次讲座,额敏县委书记钟凌风主持会议并讲话。讲座结束后,钟凌风书记对授课内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讲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对把握当前发展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张湘宾副院长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讲座
8月21日上午,调研团队前往阿山民俗馆、马新华家庭党校、榆柳巷、记忆馆等地调研。在阿山民俗馆,大家参观了展馆陈列的农耕器具以及珍贵的影像资料,了解了边疆乡村在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时代变迁和显著成就。在马新华家庭党校,大家聆听了“马大姐”马新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故事,大家表示要像“马大姐”一样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党的初心使命代代传承。随后,大家来到塔斯尔海村的榆柳巷,通过参观,大家感受到这条小巷9个民族32户人家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携手共进,这正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写照。榆柳巷内的记忆馆以记录额敏县的发展历程、饮食文化、各民族亲如一家等主要内容,在记忆馆,大家参观了城郭如故忆往昔,石榴花开、惠聚民心等六个展厅,深刻感受了自五十年代以来额敏县的发展变迁,追忆老一辈额敏人不懈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范。
调研宣讲团队参观阿山民俗馆
调研宣讲团队在马新华家庭党校聆听“马大姐”马新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故事
21日下午,调研团队来到额敏县委党校调研座谈。额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箐、统战部副部长赵敏、组织部组织二室负责人李晓东、党校副校长黄贵芬及党校教师参加座谈。大家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额敏县实践的体现”、“额敏县基层党组织建设”、“额敏县党校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座谈。会上,黄贵芬校长还为调研团队颁发了额敏县干部教育培训客座教授邀请函及聘书,双方表示今后将加强教学、科研等方面交流与共建。随后,调研团队来到东城社区调研。通过参观,大家感受到了东城社区以“家文化”为核心的贴心服务,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社区的重要作用。
黄贵芬校长为调研团队颁发了额敏县干部教育培训客座教授邀请函及聘书
调研宣讲团队在东城社区参观调研
8月22日上午,调研团队来到工业园区,先后前往新疆隆慧源药业有限公司和新疆信达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调研。新疆隆慧源药业有限公司以产业为纽带,通过带动额敏县农户种植甘草、黑加仑,提供就业岗位,保价收购农产品,让村民实现增收。新疆信达技术扎根额敏县,专注中高压化成箔产业发展,积极带动额敏县产业发展,两家企业持续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动能。
调研宣讲团队在新疆隆慧源药业有限公司参观调研
调研宣讲团队在新疆信达技术有限公司参观调研
22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了额敏县博物馆、塔城市手风琴博物琴博物馆、书法展、油画展、民族乐器展及巴克图口岸进行参观调研。通过参观,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也迷里古城变迁及各民族携手建设家园的历史脉络,直观看到新疆发展是各民族同心奋斗的成果,印证“各民族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通过书画艺术、民族乐器等独特文化符号见证多民族文化互鉴互融,诠释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特质,彰显文化交融对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纽带作用。在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巴克图口岸,调研团队不仅感受着其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还看到了各民族共同参与国际交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活力。
调研宣讲团队在额敏县博物馆参观
调研宣讲团队在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参观
此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伊吾县和额敏县大宣讲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基层、企业和相关单位,见证了产业惠民、文化融情的成效。在宣传并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理念及实践的同时,也收获了大量实证资料和宝贵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