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工作虽有期,但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无限。” 近日,为期三个月的医疗援疆工作落下帷幕,来自河南省的消化内科专家郝炳章回顾这段特殊的经历,眼中满是不舍与坚定。在新疆的90多个日夜,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满腔的为民情怀,在边疆大地上书写了一曲动人的援疆赞歌。
高站位明方向,扛起援疆政治使命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 从踏上新疆土地的第一天起,郝炳章就深刻认识到援疆工作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医疗援疆干部,他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关于援疆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在他看来,医疗援疆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使命的担当。“我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践行者。” 工作中,他时刻牢记组织重托,把崇高的政治使命转化为服务各族群众的实际行动,积极参加受援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确保每一项医疗工作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
暖真情促团结,架起民族连心桥梁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是郝炳章在援疆工作中始终坚守的信念。在与当地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始终尊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用耐心、细心和爱心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认可。
面对语言沟通不畅的患者,他会放慢语速、反复解释,通过手势、表情传递关怀;遇到有顾虑的患者家属,他会主动沟通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治疗方案。一次次细致的诊疗、一句句温暖的叮嘱,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病痛,更让当地群众感受到了党中央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三个月里,他与当地同事、患者结下了深厚情谊,用实际行动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地域的民族团结连心桥。
强技术育人才,留下“带不走” 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消化内镜领域的专家,郝炳章深知,只有培养出本地的医疗人才,才能让援疆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在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消化内镜技术援建中,既当“手术台” 上的实践者,也当 “讲台”上的传授者。
临床诊疗中,他勇挑重担,在擅长的胆胰疾病诊治领域攻坚克难,成功完成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6 例(急诊1例),胆胰 EUS(胆胰超声内镜检查)6 例,胃、肠息肉EMR术以及胃肠镜检查数百例,其中胆胰EUS 技术更是填补了当地医院的技术空白,为胆胰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方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技术传承上,他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不仅开展胆胰疾病专题讲座2 次,系统讲解前沿诊疗知识,还主动确立 “师带徒” 关系,重点培养 3 名本地骨干医生。从理论授课到模拟训练,从手术带教到术后复盘,他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操作技巧,帮助他们攻克技术难点,全力打造一支 “带不走、留得住、能发展” 的消化内镜医疗队伍。
三个月的援疆时光,短暂而充实。对于郝炳章而言,这段经历是政治思想上的深刻洗礼,也是专业技术上的价值升华。如今,虽已结束援疆任务,但他对新疆的牵挂从未停止。“我会永远珍惜这份宝贵经历,继续关注和支持第二故乡的发展,为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郝炳章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