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哥哥:
展信如晤。中原四月芳菲尽,哈密百花始盛开。在老家河南早已是满眼葱绿,百花吐艳,那些赶趟儿、喜欢争先绽放的花朵,可能已经化作落红碾作尘,而哈密正在迎来一个花红柳绿的真正春天。
今夜窗外月明星稀,宿舍楼下的桑树枝条轻摇,忽然想起小时候您教我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场景,此刻身在哈密,方知诗中意境竟如此贴切。已经是第二次援疆的半程,回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和历经的援疆工作瞬间,感慨良多。
还记得第一次援疆送别时,您在机场帮我整理行李箱时说,对口支援哈密是党中央赋予河南的光荣使命,我们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践行党的治疆方略,把河南好的教育理念带给哈密的同行,让哈密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内地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在别人看来或许有些喊口号的嘱托,像种子一样,在我踏上哈密土地的第一天就已经生根发芽。
无论是第一次援疆支教的哈密市十一中,还是二次援疆的豫哈第三实验学校,都是我倾注了真情真意真力量,收获了民族团结果实的教育沃土。我常被这里的一些人一些事感动着、温暖着。没有惊天动地,却处处打动人心。
我所带班里有一位陪读妈妈,孩子因身体原因暂时无法独立听课,妈妈便每天坐在教室后排“陪读”,一年如一日用坚守书写着无声的爱,展现着平凡中的温暖力量。她坐在教室后排从不打扰课堂,课堂上她既要认真听认真记,还要随时提醒纠正孩子坐姿认真听讲,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为了能准确顺利地辅导孩子学习,她自己的课本上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她和老师一样关心每一个孩子,默默成为老师的“编外助手”,成为班上所有孩子的“共同妈妈”:帮老师收发作业、整理教具、教室卫生,帮助生病的孩子补功课。小朋友鞋带松了、同学间发生小矛盾了都有她关怀忙碌的身影。下课时叽叽喳喳的孩子常围在她的周围问长问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和她似乎已经变成亲密的姐妹,发信息请教问题或者见面问候,我的称呼已然变成了姐姐,言语间满是信任与感激。尤其是那句“姐,您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孩子的希望”,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鼓励,都可能成为照亮家庭的光。我从没想到过平凡的岁月里会生长出如此丰沛的真情。这个陪读妈妈的身上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闪着微光的温暖细节,她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善意和温暖,成为我和孩子们记忆里永不褪却的暖光。
同时,这位陪读妈妈也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度的奔赴,无私的母爱诠释了她的“爱与坚持”,而这份感动的背后,是教育者与家长对“希望”的共同守护。有时候,不是我们在教孩子如何成长,而是他们在教我们如何看见生活里最动人的光。
活泼可爱的一三班小朋友,对“销售”成果很满意
前几天的世界读书日,学校举办了阅读节和跳蚤书市活动,从书籍挑选、宣传海报制作到摊位布置,很多家长都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一位维族妈妈对我触动很大。为了把我们一(3)班的摊位打造出圈,他们全家总动员——手绘海报群策群力,参展书目精挑细选,布置摊位更是一丝不苟,这一切只为让同学们能在我们的小书摊里淘到心仪的图书。当最后一本书被孩子开心带走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她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我向她道谢,她说你们跨越几千里援疆,带来河南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哈密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中原的优质教育资源,我孩子的变化就是最好的明证,尤其是他今天的表现让我惊喜,从一个羞涩腼腆的小男孩到侃侃而谈的讲解员,看似一夜之间就成长了,其实是你们长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爱心浸润,是豫哈教育资源交融共享的动能使然,真心换真心,便是最深厚的民族情。你们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深情。
哥哥,我还想告诉您的是,豫哈第三实验学校有一个务实高效的领导班子和勤勉敬业的援疆团队。学校将“融美”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步发展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校以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在有形有感有效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方面,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豫哈第三实验学校,折射着豫哈情深的元素随处可见。学校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设置了“山河相望 豫哈情长”、“文化交融 弘扬传统”等多个主题;中医本草馆、武术、古筝、围棋、书法、国画和戏曲教室,成为孩子们了解中原文化、陶冶情操的最爱去处。如果有一天您走在豫哈三的校园里,定会听见三三两两的孩子哼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的唱段。我知道,在更辽阔的未来,这些曾在哈密瓜香里学唱豫剧的孩子,会带着黄河与天山的双重基因,唱出最动人的旋律。
最是文化润心田。我深知要把文化认同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培根铸魂,是本分更是责任。所以,我常会挤出一点课前或者课间的小时间,带我的孩子们去文化长廊讲讲看看,哪怕只讲一个点或者一个典故或者只是看看,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文化自信,让孩子们领略中原文化的魅力。
忽然想起去年在郑州街头,看到援疆干部的宣传海报,那时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画面上的人,会在边疆教孩子们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他们讲与胡杨精神、兵团精神一脉相承的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红旗渠精神……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教育援疆不是简单的支教,是把根须深扎进这片土地,让河南的焦桐和哈密的胡杨、左公柳在同一片蓝天下舒展枝桠。
豫哈同心,家国同心。请哥哥放心,请老家河南的父老乡亲放心,我会一如既往,不辱使命,因为我知道,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在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的援疆家庭背后,是千万个“豫哈”携手的故事,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生动注解。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让这个时代更温暖的人。
作者:哈密市豫哈第三实验学校援疆教师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