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天山的第八场雪落满巴里坤草原时,我在办案途中突然被路边几株倔强的骆驼刺吸引。零下三十多度的寒风中,这些看似脆弱的植物正用根系刺破冻土,将生命的触角伸向地底深处。此刻,我仿佛读懂了这片神奇土地的密码。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转眼援疆大半年过去了,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的热爱与投入,从疑虑重重到感动满怀,从陌生到沉浸其中,每一次转变都让我刻骨铭心,无数感动的瞬间给予我温暖而坚韧的力量,促使我不断自我审视、改变与重塑,也让我对援疆的意义亦或是生命的意义有了更为透彻、清晰的认知——最崇高的价值往往就蕴藏在最平凡的坚守中。
初到新疆:从忐忑到热爱
我援疆的地方是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它坐落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依偎于美丽的东天山脚下。巴里坤海拔高达1700多米,冬季酷寒,紫外线强,年平均气温在1℃左右,最低气温甚至能降至-43.6℃,属于国家五类艰苦地区。从河南到新疆,从熟悉的中原大地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陌生的雪域高原,我的内心满是复杂与不安。我忧心自己能否适应这里极端的环境,能否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甚至一度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广袤大地,新疆那辽阔壮丽的风光瞬间将我征服。巍峨耸立的天山,宛如大地的脊梁;挺拔坚毅的胡杨,像是沙漠的卫士;巴里坤草原上,微风拂过,牧草摇曳,牛羊若隐若现。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不由自主地对这片土地萌生了深切的热爱之情。
立足本职:主动担责,审理疑难复杂案件
作为一名援疆法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职责与使命。此地哈萨克族职工群众占人口总数的35%,民族风情浓郁。在这雪域高原审理案件,每一份法律文书都要经得起高海拔与复杂民情的双重考验。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起历时长达6年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汤某某与被告某公司、第三人曹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法律关系盘根错节,涉及实际施工人身份的认定、借用资质情形下付款责任主体的确定以及责任比例的承担等诸多棘手问题。尤其是第三人曹某因诈骗罪在监狱服刑,致使工程量等基本案件事实难以确定,极大地增加了案件的审理难度。
2024年12月,新疆大部地区气温已降至零下二十七八摄氏度。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我带领审判团队驱车一千多公里,奔赴伊犁某监狱会见当事人、送达证据并组织开庭审理。尽管路途奔波劳顿,天气严寒刺骨,但我和团队成员始终全神贯注,毫不懈怠。经过反复梳理、细致分析,终于厘清了案件基本事实,理顺了复杂的法律关系,原被告及代理人多次当面及电话表示:“没想到援疆法官如此专业,工作作风这般严谨务实。”
化解信访隐患:用专业赢得信任
援疆期间,我主动协助同事处理疑难复杂、存在信访隐患的案件。原告陈某某、温某某与被告某公司、第三人王某之间的纠纷,案涉标的额高达四百多万元,双方争议激烈。原告因工程款迟迟未能收回,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频繁信访,给社会稳定带来较大隐患。
国庆节过后,我担任该案审判长,组织二次开庭。审理期间,第三人王某打来电话,言辞尖锐、态度强硬。但我始终保持冷静,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仔细审阅上千页证据材料,多次约见当事人,组织合议庭深入讨论。最终查明案件事实,亲自撰写法律文书,圆满审结此案。当信访群众从最初的激烈对峙转变为信服感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责信念。
深入基层:在法庭一线践行使命
新疆地域的辽阔,让我深切体会到“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巴里坤垦区法院下辖的淖毛湖法庭,距离院本部二百多公里,开车近三个小时。随着淖毛湖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法庭案件数量逐年急剧增加,尤其是建设工程类案件占比颇高,审理难度极大。
为缓解法庭办案压力,我主动请缨前往淖毛湖法庭办案,在年底冲刺结案期间,几乎都坚守在法庭,常常加班加点。尽管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但我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在办案过程中,我秉持“鱼渔同授”的工作理念,不仅专注于案件的审理,还积极与同事分享证据交换、开庭技巧、文书撰写等方面的司法理念与工作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法庭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感悟胡杨精神:坚守与奉献
在新疆,我终于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胡杨林。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它们深深扎根于荒漠之中,无畏干旱与风雪的肆虐,用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生命的传奇。援疆期间,我有幸目睹了胡杨的坚韧与悲壮,被其向上而生、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人生中有愚公移山精神的激励,有胡杨精神的鼓舞,足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无比强大、无比坚定。
诗歌《行走的胡杨》:援疆心声
在援疆的日子里,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倾诉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坚守:
愚公移山的雕像,
你可知道,我此刻远在新疆?
王屋山脚下的故乡。
走时,我曾告诉过你的:
“我去天山北边,援疆。”
在这里,我看到了——
威武雄壮的天山,绵延千里,
三千年不死、三千年不倒的胡杨,
巴里坤草原上,风吹草低,牛羊满岗。
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
是我援疆的地方。
在这里,巡回法庭的马蹄踏碎荒凉,
可爱的法官们以判决为铧犁,
剖开板结的戈壁,
让法律条文长出骆驼刺般坚韧的根系。
与其说援疆是来传经送宝,
不如坦言,我是来汲取能量。
在这里,我领悟到了——
兵团的精神滚烫:
热爱祖国,胸怀无疆,
无私奉献,初心如钢,
艰苦创业,斗志高昂,
开拓进取,步履铿锵。
在此地,我读懂了——
胡杨的魂魄轩昂:
艰苦奋斗,坚韧如芒,
自强不息,豪情满腔,
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扎根边疆,信念如墙。
旷野的风啊,请你慢些走,
路过我的家乡,愚公故里时,
请将我的音信带给妻女爹娘——
倘若家乡亲友把我问访:
“新疆是什么模样?”
我会坚定地对他们讲:
“兵团儿女,正是愚公子孙的新章!
挖山不止的愚公,恰是戈壁中坚守的胡杨。”
日暮时分,乡关在何方?
明月朗照,同洒两地的柔光。
此生,我甘愿成为——
挖山不止的愚公,沙漠中坚守的胡杨!
援疆之路,有苦有累,亦有甘有甜。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我也曾在夜深人静时怀疑自己的决定,因思念家人而辗转难眠。但每当看到同事们热情洋溢的笑容,听到当事人真挚诚恳的感谢,我便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无比值得。援疆让我愈发珍视眼中的每一处风景、心中的每一次感动、脚下的每一步丈量。每一次相遇、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拥抱,都已成为我生命中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宝贵经历。
结语
从黄河之畔到天山脚下,跨越的不仅是三千公里的地理坐标,更是一场关于司法信仰的淬炼之旅。当春风再度染绿草原时,在这里我不仅履行了一名法官的职责,更收获了成长与感动。一年援疆路,一世新疆情。这段难忘的经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此去经年,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记得东天山脚下那些与胡杨共舞的日夜一我们不仅是法治种子的播撒者,更是这篇土地永远的精神戍边人。
作者:十三师中院巴里坤垦区人民法院援疆干部 吕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