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柳树沟乡,天高云淡,硕果飘香。
9月13日上午,河南援疆哈密市直机关第三、第四党支部与鹤壁前指支部的30余名援疆干部人才齐聚柳树沟乡一棵树村,以“党建引领聚合力 援疆情深促发展”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

本次党日活动将理论学习、实践体验与团队协作深度融合,在丰收的村庄田野上,书写了一段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活动的第一站,大家走进柳树沟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以前村民们住在山沟子窝棚里,茫茫戈壁滩看不见一棵树……”说起过去的时光,讲解员布尔兰·木合买提江感慨万千。
2012年,柳树沟乡在河南援疆资金的帮助下,按照原哈密市“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搬迁,137户农牧民从山区搬迁至一棵树村快乐克小区。
“同时,按照搬迁相关政策,每户搬迁农牧民可以免费享受宅基地1亩,抗震安居房1套,人均耕地3.5亩,羊圈一座。”布尔兰·木合买提江动情地讲述着。
近年来,一棵树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小而精、小而美”的发展目标,用好“村规民约”“奶茶说事”“积分管理”,依托河南援疆力量,让农牧民过上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驻足于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前,透过河南援疆干部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看到河南援疆的丰硕成果,心里很受感动,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党中央对新疆各族群众的关心关怀和帮助。”哈密市第一中学援疆教师崔彦芳告诉记者。

随后,大家来到村边的田地里。这里是柳树沟乡花生优质品种大田标准化种植实验示范项目。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作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援疆农业科技成果试验试种项目,通过实施优质花生种植基地示范方建设,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培育提升哈密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哈密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企业增收、农民增收。

弯下腰,用手握住铁锹,脚跟用力一蹬,一串裹着泥土的花生藤便破土而出。剥开壳的瞬间,粉嫩的果仁裹着半透明的红衣,带着泥土的清甜与阳光的暖意。
“这些花生颗颗饱满,正是我们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团结实干的真实写照。”花生田里,大家纷纷举着花生藤告诉记者,脸上挂满了喜悦。
不远处,柳树沟乡卫生院中医馆内飘来的中草药香气,让大家印象深刻。

“与传统艾灸不同,葫芦灸的温度恒定而柔和。葫芦的‘肚大口小’结构形成了一个密闭空间,能聚集艾热,让患者始终处于温热舒适的状态……”说起中医馆内各种医疗器械,医师依不热义·克依沙如数家珍。
柳树沟乡党委书记刘海丽告诉大家,河南指导建设的这所中医馆,已经服务了周边村民3000余人。“村民们十分认可中医文化,河南援疆医生也培训了多名当地村医,让中医更好保障大家的健康。”刘海丽说。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紧紧抱在一起的民生温度,在于家门口的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也在于家家户户住房里的柴米油盐。
刚走进一棵树村“小坎的家”,大家就被厨房里飘出的阵阵奶香味吸引了。厨房里整洁明亮,灶台上正煮着一锅牛奶。

河南援疆干部、哈密市伊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汪洋告诉大家,河南投资40万元,为一棵树村农牧民群众改造明厨亮灶,引导养成现代文明生活习惯。
“这次主题党日活动,既是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更是一场跨越地域的‘连心之约’。”活动接近尾声时,河南援疆干部、哈密市委党校副校长张乃仁告诉记者。
从展馆的历史回望到田野的当下实践,河南援疆干部人才用脚步丈量初心,以行动诠释担当。这份跨越民族的温暖,正是新时代党建引领下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脚。
大河网援疆记者 李东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