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一线党旗红】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组织五一假期留守援疆干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寻迹历史悟初心,情暖边疆担使命
五月的天山南北,处处涌动着奋斗的热潮。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加强对援疆干部的关心关爱,丰富节日期间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援疆队伍的凝聚力和使命感,5月2日至3日,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组织全体留守援疆干部赴巴里坤、伊州区开展“寻迹历史悟初心,情暖边疆担使命”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探访生态地标、历史遗迹,与当地留守干部共过“政治生日”,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凝聚援疆共识,在边疆热土上度过一个意义非凡的“五一”劳动节。
(一)高家湖湿地: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党课”
5月2日清晨,援疆干部首站抵达巴里坤高家湖湿地。这片被称为“东疆之肾”的生态保护区,碧波荡漾的湖泊与远处雪山相映成趣,成群的候鸟掠过天际,展现着新疆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在当地援疆干部的引导下,党员干部沿着生态步道实地调研,了解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当地通过生态治理将昔日的盐碱滩变为“塞外江南”的奋斗历程。“看到牧民们依托生态旅游实现增收,更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援疆教师张老师感慨道。高家湖湿地从昔日荒滩到今日生态旅游圣地的华丽转身,正是新疆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缩影。党日活动临时领队史富强在现场微党课中指出,“作为援疆干部,我们要带头传播绿色理念,在教育援疆中融入生态保护课程,让边疆学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参加活动的援疆干部们面对湿地庄严承诺:将以教育之力守护生态之美,把“生态课堂”搬进援疆教学日常。
(二)节日共聚:心手相连话担当
中午,河南援疆前指党委特别安排与巴里坤留守援疆干部在分指食堂共用午餐。援疆干部围坐畅谈,教育组王老师分享“国语浸润工程”阶段性成果,医疗队韩主任讲述下乡义诊的感人故事。大家纷纷表示:“我们要以此次党日活动为契机,既要当好文化传承的‘火炬手’,更要做好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让援疆岁月成为人生中最璀璨的篇章。”
(三)清代粮仓:触摸历史脉络的“文化党课”
午后,队伍走进清代巴里坤粮仓遗址。斑驳的夯土墙、陈列的粮斗量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作为“古丝路粮仓” 的战略地位。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仓储建筑群,以“地下藏粮、通风防潮”的智慧设计闻名,现存仓廒虽历经沧桑,仍可见当年“屯垦戍边”的繁华景象。
在粮仓遗址前,援疆教师中的历史学科张老师主动担任“讲解员”,结合史料讲述清代新疆农业开发与国家统一的紧密联系。“粮仓不仅是粮食储备地,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从汉唐屯田到清代戍边,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边疆开发史。”通过观看专题纪录片《屯垦戍边两千年》,援疆干部们又系统学习了历代屯垦将士“一手握枪、一手扶犁”的戍边精神。在党旗下,全体人员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古粮仓穹顶久久回荡“传承屯垦戍边精神,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四)二堡坎儿井:解码千年智慧的“科技党课”
5月3日,援疆干部又奔赴伊州区开展文化研学。在二堡镇坎儿井博物馆,地下暗渠的智慧工程令援疆干部们赞叹不已。"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地下水利工程,‘竖井+暗渠’的巧妙构造,将天山融水引入绿洲,至今仍灌溉着万亩良田。"援疆教师王老师为同行人员讲解坎儿井的科学原理,将专业知识和爱国情怀深度融合。 这些绵延千年的“地下长城”,不仅是农业灌溉的奇迹,更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边疆的历史见证。“坎儿井体现的不仅是水利技术,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援疆干部们纷纷感慨,“我们援疆工作也要像坎儿井一样,精准对接需求,把先进理念‘引’进来,让发展活水‘流’起来。”
参观结束后,援疆教师们计划开展“坎儿井文化进校园”的备课研讨,将这一“活着的文明”纳入援疆学校校本课程。
(五)白杨沟佛教遗址:见证多元一体的“团结党课”
随后参观的白杨沟佛教遗址,则打开了另一幅文明交融的画卷。这片唐代佛教建筑群遗址中,残存的佛塔、经堂与伊斯兰教拱北相邻而存,生动诠释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质,印证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援疆教师们纷纷驻足记录:“这些珍贵素材将成为我们开展'文化润疆'课堂的生动教材。”“从佛教兴盛到多民族文化交融,这里每一块残砖都是新疆历史的见证。”当地文物保护专家介绍,“遗址旁的村落里,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村民共同守护着这片文化遗产。”
在遗址前,临时党支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援疆教师代表分享了自己在学校组织“非遗文化周”的经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新疆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活动尾声,全体人员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穿越戈壁夜空,传递着援疆干部们“此身许疆终无悔”的赤子情怀。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活动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援疆、医疗援疆、科技援疆伟大事业,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边塞新曲”。
党员干部们表示,此次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红色教育+文化体验+实践交流”的创新模式,不仅让援疆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关怀,更深化了对新疆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了建设美丽新疆的使命担当。既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一次初心与使命的淬炼。援疆干部们在行走中感悟到了“国之大者”,在交流中厚植家国情怀。正如临时领队活动总结所言:“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场。让我们把参观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工作动力,让党旗在援疆一线高高飘扬,为新疆的明天贡献更多‘援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