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大门的第一】
作为新疆首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以下简称“哈郑直流”)从哈密天山换流站出发,跨越2192公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六省区,最终点亮了中原大地——郑州的万家灯火。 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这项承载着国家“疆电外送”战略使命的工程,自2014年1月27日天山换流站正式投运以来,已走过了11个年头。这11年,是疆电外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更是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技术装备升级的生动缩影。 哈密天山换流站,“哈郑直流”的起点站,是连接新疆能源基地与华中负荷中心的“桥头堡”。 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哈密天山换流站站长寻传宝告诉记者,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实现疆电外送、途经宁夏的重要通道,“哈郑直流”承担着新疆火电、风电、光伏打捆外送的重要任务,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环保、节约土地资源等优点,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基地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缓解中东部地区的缺电局面。 11年间,哈密天山换流站累计外送电量已超过4300亿度,仅近五年来,每年向华中地区送电量就超过400亿千瓦时。“如果按照四口之家一年用电 2500度计算,可供160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所需。”寻传宝说。 记者了解到,“哈郑直流”投运初期,外送电力以火电为主,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外送电力逐渐向清洁能源倾斜。 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工作人员正在巡检。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建摄 2019年12月,随着2台号300兆伏安调相机正式投行,新能源外送占比从之前的不到三成提升到去年的超过四成。“以2024年为例,全年外送 454亿度电,超过 40%来自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郑州全年用电 695亿度,相当于该市每100盏亮着的灯里,就有65盏由我们点亮,其中26盏完全依靠绿色能源。”寻传宝说。 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能源结构,也为我国实现减排目标和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设之初,“哈郑直流”工程便肩负着推动我国输电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任。工程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直流电压等级最高(±800千伏)、单台容量最大(405兆伏安)的换流变压器和通流5000安的6英尺电控晶闸管,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近年来,哈密天山换流站通过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率先使用换流变国产套管替代进口设备,并创新研发了换流变阀侧套管更换工法并形成标准艺工法,原有工期压缩了7天。2023年,站内首次试点直流系统阀组轮停检修新模式,使得年度送电量新增13亿度,不断刷新疆电外送纪录。 工作人员正在监控电站运行情况。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建摄 11年间,哈密天山换流站的运检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人海战术”到如今的“智慧运维”,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让运检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此外,四足巡检机器人也成为地面设备巡视的“得力助手”,它们能在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下替代人工巡检,并通过红外功能辅助测温,大幅提升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的运维效率。 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直流运检技术专责吕映辉表示,结合智能巡视系统的使用经验,换流站计划在全站主变、直流场、交流滤波器场等区域储备智能巡视项目,完善缺陷智能识别功能,积极探索无人机与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化巡视模式,不断提升特高压换流站的智能化水平。 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利用四足巡检机器人巡检。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建摄 哈密天山换流站的成功投运,为后续特高压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特高压直流工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站到网络的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天山、昌吉、巴里坤三座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相继投入运行,形成了多条通往中东部地区的“电力高速路”。 寻传宝说:“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建成与投运,不仅标志着新疆在能源开发和外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彰显了我国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 疆电外送不仅是一项能源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发展工程。11年来,哈密天山换流站累计外送的4300亿度电,为华中、华东等地区提供了稳定的电力支撑。同时,疆电外送也带动了新疆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作为一名参与特高压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检修工作人员萨吾列别克·吐苏甫汗见证了新疆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深刻体会到“疆电外送”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萨吾列别克·吐苏甫汗说:“电力人的幸福,就是看到万家灯火通明。未来,我将继续扎根边疆,为新疆电力事业贡献力量,让光明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记者手记 从哈密到郑州,从火电到绿电,从人工到智能,哈密天山换流站的变迁史,是一部中国能源革命的奋斗史,更是一曲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赞歌。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这条横贯西东的“电力丝绸之路”,必将继续点亮更多家庭的灯火,温暖更多人的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