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绵延的雪山,昂首奔腾的军功马,加快建设的算力中心,和谐安康的烟火生活……祖国西北的哈密市伊吾县,展示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从太行山到东天山,从黄河到伊吾河,把边疆当故乡,视同胞为亲人,新乡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跨越2000多公里,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伊吾县两年了。
“进疆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新乡市委、市政府和河南援疆前指党委工作部署,各项重点任务稳步推进,推动对口援疆工作高质量开展。”新乡市第十一批援疆工作队领队、河南对口援疆伊吾县指挥部指挥长、伊吾县委副书记杜亚东说。
根据中组部计划安排,我市本轮对口支援伊吾县共选派12名队员,其中党政干部5人、医疗专家7人。这7名专家分别来自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原阳县人民医院、卫辉市人民医院,专业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麻醉科、放射科。他们坚持把对口援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找准着力点、选好切入点,发挥优势特长、形成援疆合力,以实干实绩回答“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
杨高波,原阳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援疆后任伊吾县人民医院院长。家住伊吾县盐池镇的尼大叔原有前列腺疾病,生活十分不便,心里又顾虑重重。杨高波奔波几十公里,往返县城和乡镇,最终打消了尼大叔的顾虑。经过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难言之隐,一家人其乐融融。
医疗卫生乃民生之需。为了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当地医院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新乡援疆工作队常态化开展帮带提升工程,实施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院包科”“小组团”多种形式打造重点学科。新乡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颜景旺与伊吾县人民医院年轻医生李彦斌结为师徒关系,原阳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手术室副主任吴蕾与麻醉医师迪拉热·帕尔哈提结成师徒组合……
已建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重点学科4个,开展脊柱麻醉等新技术项目82项,规范诊疗流程制度5项,上线基层公卫智能随访系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各乡镇卫生院成立“名医工作室”,助力伊吾县成功创建自治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当地不少同胞说,有了河南新乡的医疗专家,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名医、用上新技术。
兴疆强边,离不开高质量的项目。新乡援疆工作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产业援疆的出发点落脚点,统筹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加强伊吾县教育文化、防灾减灾、综合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援疆工作做到各族群众的心坎上。
雪山映照,在美丽的伊吾河畔,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这是已封顶的郑州工业技师学院哈密分校实训楼,也是“十四五”期间河南援助伊吾县的重点项目之一。在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大力支持下,新乡援疆工作队把这一建设项目列为新增规划项目,在资金争取、沟通协调、督促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服务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新乡援疆工作队先后带领有关职能部门赴深圳、厦门、郑州等地参加第23届、24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新疆哈密招商引资专场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推动伊吾丰富资源与疆外产业、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有效衔接;邀请河南心连心化工、河南矿山起重等龙头企业深入伊吾县考察,为深化援受两地产业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拓展智力援疆,针对伊吾县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新乡援疆工作队坚持“引育留用”并举,积极推进项目引才和订单式育才,为受援地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目前,已组织选派44名医生、31名教师到伊吾县开展柔性援疆,有效缓解当地人才紧缺问题。同时发挥援疆桥梁纽带作用,协调选派当地23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乡村干部到新乡、濮阳学习考察,深入学习卫辉市唐庄镇、濮阳县西辛庄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好经验。
文旅援疆,豫见哈密。每天,在新乡主干道上,“哈密号”公交线路成为街头风景,一个个“豫见哈密”主题车厢,让本地乘客随时随地欣赏到边疆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
千里之遥,情谊绵长。新乡援疆干部人才们怀揣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赤诚情怀,日夜奋战在大漠戈壁、苍茫草原,共同书写新时代援疆壮丽篇章。正可谓:“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棵树都能屹立在大漠戈壁上,胡杨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