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11年来,累计输送电量超4000亿千瓦时。河南与哈密两地共筑起“电力丝绸之路”,电能从哈密出发,跨越千山万水点亮了郑州万家灯火,为中原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电力能源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外送电量中,绿电占比超过了三成,绿色产业已成为两地靓丽的名片。
工作人员正在集控室内查看设备运行状况。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3月15日,在哈密天山换流站的集控室内,工作人员正有序操作,将来自哈密各风区、能源基地的电能进行打捆外送至郑州。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实施“疆电外送”战略,西北地区大型火、风、光电力打捆送出的首个特高压工程。哈密天山换流站是工程的送端换流站,全站设备国产化率达80%以上,经过11年的运行维护,各项设备运行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站内设备正平稳运行。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新疆电力公司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运行专业值班员谢婉萌告诉记者,哈密天山换流站的任务就是将新疆的清洁能源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送到河南。目前,外送能力已提升至日输送600万千瓦时。“我们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升换流站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监测系统等技术,实现了对设备的实时监测及远程控制。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为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谢婉萌说。
工作人员在正在检修站内设备。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哈密能源资源丰富,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达到7550万千瓦,约占全疆技术开发量的60%,同时,太阳能资源条件是全国最好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等建设加快,工程焕新为服务“双碳”目标的绿色工程,也成为新疆特高压项目运行人才的“摇篮”。
谢婉萌说:“我们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为换流站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如今,哈密天山换流站是国家电网的一张名片,也是新疆和河南两省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
检修人员正在换流阀厅开展例行检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哈密市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到大力发展新能源,正以崭新的姿态、蓬勃的活力,充分利用各类电源互补互济特性,构建多元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结构,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作为工程配套建设的综合能源基地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哈密)项目,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三维GI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火电、电网项目及能源装备制造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也对各类能源资源分布、产业规划布局、建设开发进度、运行情况等信息进行查询、监测、分析和处理等。
综合能源基地信息服务平台(哈密)项目现场负责人马海燕介绍,哈密平台是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风光火”打捆外送能源基地的配套设施,是全国首个在地级市以大数据应用为目的的综合能源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在发展战略上具有前瞻性,技术应用上具有先进性,是综合能源基地大数据应用领域的一张重要名片。
据悉,到“十四五”规划期末,哈密电网将构建起“双交流双直流”的电力外送网络,并成功打造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三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哈密电网将成为新疆区域电压等级最为全面、新能源装机容量最为庞大、外送电力能力最为强劲、供电保障服务品质一流的大型区域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