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哈密以深厚的非遗为根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让千年传承的非遗技艺走出深闺,与现代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成为展示城市魅力、推动地方发展的亮丽名片。
哈密华艺非遗艺术团在洛阳文旅推介演出现场。(资料照片) 赵嘉慧摄
4月29日,在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内乐声悠扬,哈密华艺非遗艺术团为“遇见美好”旅游专列游客献上一场非遗盛宴。演员身着绚丽民族服饰,伴随激昂的木卡姆旋律翩翩起舞,精彩的歌舞表演,瞬间点燃现场气氛。沉浸式维吾尔族婚礼表演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游客受邀扮演新郎,深度体验传统婚俗。最后,游客与演员共同跳起欢快的麦西热甫,现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同时,演出通过线上直播,让全国观众共享哈密非遗魅力。
据了解,今年的演出内容凝聚了团队近五个月的心血。艺术团深入挖掘哈密地区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对非遗经典曲目进行系统整理、精心改编,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融入表演,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
湖南长沙游客易蔚玲说:“我是第一次来新疆哈密,今天看了这场非遗演出,感觉非常震撼,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精彩,感觉这里的文化底蕴很深厚。”
艺术团为旅游专列游客献上一场非遗盛宴。赵嘉慧摄
哈密华艺非遗艺术团现有成员34人,年龄跨度从22岁到65岁,其中1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致力于将哈密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今年已为旅游专列演出30余场,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直播,单场最高观看量达4000人次。日常发布的排练、教学短视频也广受欢迎,单条最高播放量12万人次,平均每条3万人次。2024年,艺术团足迹遍布郑州、敦煌、乌鲁木齐等地,完成40余场文旅推介演出,全年旅游接待演出达340场。
哈密华艺非遗艺术团实习演员热则耶·阿卜杜米吉提说:“我从小就热爱舞蹈,在这里跟老师学到了很多舞蹈技巧,我会继续学习,努力走上更大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的非遗。”
“我们的团队在不断地壮大,大家齐心协力,就是想把哈密木卡姆这张文化名片擦得更亮,让更多人了解哈密的非遗魅力。”哈密华艺文体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喜明说。
在阿勒屯古街,一座集非遗表演、技艺体验、文创美食于一体的非遗集市即将落成。目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5月中旬开放。届时,这里将每天上演2—3场沉浸式非遗演出,游客可以跟着学唱木卡姆,体验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品尝特色新疆古茶。
非遗集市。赵嘉慧摄
从单纯的观赏到深入地参与体验,这座非遗集市将打破传统展示模式,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平台。
王喜明说:“我们要把‘看表演’变成‘参与感’,让文化体验成为哈密旅游的新标签。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非遗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哈密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截至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50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26项。截至2024年3月,已公布哈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人、自治区级32人、市级459人、区县级874人。
在哈密开放大学,维吾尔族刺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卡德尔·热合曼正耐心指导学生。受家庭熏陶,他自幼与刺绣结缘,卡德尔设计制作的刺绣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维吾尔族刺绣的精美工艺,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如今,他设计的以哈密刺绣为元素的手工艺品,成为文旅推介现场的热门展品。
卡德尔·热合曼正耐心指导学生。赵嘉慧摄
卡德尔·热合曼说:“刺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和内地‘灌木’团队合作下研发了各种各样的产品,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元素融合以后,做出来的产品比较多,受到全国各地客户的喜爱。”
近年来,哈密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举措,全力推动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从舞台表演到沉浸式体验,从传统传承到创新表达,非遗与文旅融合呈现“多点开花”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哈密非遗相关文旅项目演出530余场次,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非遗为旅游注入灵魂,旅游为非遗传承提供活力。
记者手记
当木卡姆的旋律依旧悠扬,当刺绣银针继续穿梭,哈密正以非遗为笔、文旅为墨,绘就文化润疆的壮美画卷。在探索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古老的非遗绽放出新的光彩,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哈密的历史底蕴,更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搭建起坚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