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戈壁深处,一道道隆起如蚁穴的土堆绵延向远方,土堆下藏着的便是被一些地理学界专家赞誉的“地下运河”——坎儿井。
柳树泉农场是兵团唯一拥有坎儿井的团场,也是哈密坎儿井数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柳树泉农场原有坎儿井200余条,现有坎儿井41条,坎儿井遗址44条。
在柳树泉农场,有一道坎儿井格外有名,它就是 “解放坎”。
那是70多年前,三堡村刚分到土地的杨万彦等8户翻身农民,蹲在一个快要干涸的涝坝边,默默发呆。一个秋天过去了,涝坝里也没有蓄上几口水,明年开春怎么种地?就是播下了种子,怕是也和往年一样被风沙卷走了。
“咱们自己挖坎儿井。”杨万彦一口吐沫一个钉地说,杨万彦的提议让众人眼睛发亮。他们记得老辈们说过,三十里外的梧桐窝子地下有水,只要挖一道坎儿井,就可以把水引出来。
“干!”8户农民的手紧紧攥在了一起。
可挖一道坎儿井,要打数十个丈八深的竖井,再挖几里甚至几十里长的暗渠,这活儿就是几十个劳力也要干一两个冬天。
开弓没有回头箭。每天天还没亮透,8户人家的男女老少就扛着坎土曼走向戈壁滩,走向梧桐窝子,开始了他们开挖坎儿井的“战斗”。
男人们用羊皮绳捆着腰往竖井下吊,女人们跪在井口摇辘轳,孩子们提着瓦罐送馕饼。井底渗出的冰水没过膝盖,杨万彦他们手里的"尖子"(一种形似镐头的工具)却一刻不停地向前开凿。
有一天,井壁突然塌方了,正在施工的小姜被埋在了泥土里。杨万彦他们又是扒又是拽,把小姜救了出来。小姜上井后没有歇息多久,就又嚷嚷着下井了。
开春时节,当第一股清泉从暗渠涌向明渠,8户农民迎着坎儿井哗啦啦的流水,奔跑着,欢呼着,这是解放的农民开挖的第一道坎儿井出水了。这道坎儿井自此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解放坎”。
岁月变迁,地下水位在逐年下降,坎儿井流量在不断减少。柳树泉农场的各族职工群众每年都对坎儿井进行清淤疏浚,利用坎儿井进行自压喷灌试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柳树泉农场为每一条坎儿井建档立案,开展坎儿井抢修性保护利用工程。河南省在援疆工作中,更是助力坎儿井的恢复、清淤及配套工程建设,实施坎儿井汇流水源工程。
今天,坎儿井仍在讲述着一个个“解放坎”的故事,续写着柳树泉农场各族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最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