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上,由青年指挥家李昊冉执棒,北京交响乐团演绎的哈密市原创主题交响乐《瀚海丝路》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
原创主题交响乐《瀚海丝路》由哈密市政府、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交响乐团联合推出。国内著名音乐制作人、青年作曲家郑君胜和郑君利共同作曲。
瀚海,其语义从大湖到沼泽再到戈壁荒漠,蕴积了沧海桑田的变迁,珍藏着人类交往交融的历史,激荡着丝绸之路的交响,跳动着源自汉唐的音符。哈密地处新疆“东大门”、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瀚海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哈密市原创主题交响乐《瀚海丝路》共分《瀚海苍穹》《幻影无际》《丝路风华》《光耀瀚海》《四海同歌》五个乐章共15首乐曲,时长70多分钟。从激昂振奋的开篇乐章《瀚海苍穹》到充满活力狂野与变化的第二章,直至第五章《四海同歌》以气势磅礴的音乐展现丝绸之路连接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在音乐厅跳跃。为了给现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音乐体验,乐团背后的多媒体投影幕布上,哈密的苍茫大漠、高远星空、驼铃商队、飞旋舞姿等图景频频切换,鼓声、弦乐与管乐彼此呼应,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惊喜和精神共鸣。
演出现场。融媒体中心记者 仲银堂摄
北京观众郑之钰说:“来是因为朋友推荐,说这个音乐特别好。整个大厅的画面感非常强,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冲击力,作为一个没有去过新疆的人,我都可以想象得出新疆哈密戈壁的广袤、土地的丰饶及人民的好客。”
北京观众岳琰彦说:“以往想起新疆,都是驼铃声、冬不拉这样的音乐元素,今天能从交响乐里聆听新疆故事、哈密故事,感受丝路文明,这是一次非常好的体验。从作曲角度来讲,既融入一些现代编曲,同时也有传统旋律,这种融合是一种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国际化的表达,我想,这也是我们观众能够从精神上产生共鸣。”
北京观众暨德华说:“现场听非常震撼,代入感特别强。感觉哈密特别神秘,有种很想去探个究竟的感觉,非常值得的一天。”
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副教授宋婷婷说:“用现代交响乐和民族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在向世界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我没有去过哈密,但通过今天的观看,我也想去哈密亲身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瑾:“我觉得《瀚海丝路》选题特别好,既有深远的历史感,也有现代意识,特别在新时代,我们多元一体的格局,用交响套曲的形式非常合适。”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长铃:“在这种场景下展示哈密的文化底蕴,这部作品真的很好,我听了很舒服。跟传统的交响乐曲不一样,这部交响套曲有流行音乐的元素,可听性很强,听众很容易就感同身受。将来有机会我还要再去哈密,听着这个作品去哈密旅游。”
《瀚海丝路》音乐总监、作曲郑君胜说:“这次演出水准相当高。主要得益于北京交响乐团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我们可以从观众的掌声中获得满足。扎卡老师拿着手鼓上来那一刹那,全场沸腾了,每一个人的鼓掌都有了节奏的灵魂,我觉得这就是交响乐套典,为所有观众带来不一般的感受。”
在3月21日演出的同时,哈密市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外场设立了“遇见哈密”文创集市、图片展,全面展现哈密多元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观众。
意大利华侨吴郑芳说:“新疆的东西我很喜欢,这一次回国没时间去新疆,所以看到宣传赶紧过来看看。我买了一个胸针,搭我的西装比较合适,还给女儿买了一个小包。我计划明年带着孩子和家人去新疆哈密去看一看。”
哈密市是新疆唯一横跨天山的地级市,天山之南戈壁绿洲相映,天山之北森林草原相依,被誉为“大美新疆的缩影”,丝路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红色文化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密文化。哈密翼龙——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地处丝绸古道、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具观赏价值、唯一发现古人类居住遗址的雅丹地貌群落,也是全球翼龙化石最大埋藏地。全国首个国际探险公园落地哈密大海道,被中国探险协会列入全国探险旅游精品线路。
近年来,哈密市围绕“富油煤、哈密瓜、左宗棠、大海道”四张名片,持续打造“户外之城、游学之城、甜蜜之城”,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原创作品持续涌现,不断丰富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文旅宣传营销提档升级。国家广电总局“我们的新时代”重点剧目电视剧《大海道》全程在哈密取景拍摄,并在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新疆等卫视频道和腾讯视频、芒果TV等视频频道播出。2024年,哈密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4.58%,实现旅游收入132.02亿元。
记者了解到,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跨界融合舞台剧《左公柳》也拟于近期赴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