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我们作为随行记者前往新疆哈密,见证了河南豫剧三团以文化为纽带,跨越山河的援疆行动。在五天的时间里,豫剧三团带着新编豫剧《大河安澜》,通过五场演出,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带到了哈密,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热烈反响。
在哈密文化馆与兵团第十三师文化馆,豫剧三团以“台上台下一棵菜”的精神,将《大河安澜》的磅礴气势演绎得淋漓尽致。面对舞台与乐队分属两地的技术难题、道具与场地的适配挑战,团队连夜调整方案,最终以“一戏一策”实现无缝衔接。当演员以高亢的唱腔讴歌黄河精神时,台下各族观众掌声雷动,维吾尔族老人阿依古丽眼含热泪:“豫剧的苍凉让我想起木卡姆,都是中华文化的根啊!”
演出间隙,豫剧三团的青年演员们放弃休息时间,走进社区,为当地的群众现场表演了《朝阳沟》《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村官李天成》等剧目的经典唱段。当一段段或激情澎湃、或催人泪下、或令人伤感、或使人振奋的唱段渐次响起,现场群众掌声不断,叫好连连。五天五场演出,2000余人次观众。一位初次接触豫剧的哈密市民感慨:“唱腔里流淌的情感,竟能直击人心。”
台前的震撼,源于幕后的倾力付出。乐队与演员分处两地,音画同步需精确至毫秒;舞台布景在深夜被反复调整,只为呈现黄河的壮阔;记者团队昼夜穿梭,用镜头记录下演员的汗水与观众的笑泪。语言或许隔阂,但掌声响起时,那份无需翻译的共鸣,让所有人红了眼眶。
五天的采访中,我们陆续推出了《天山嵩山根连根 豫哈情深一家亲》《文化润疆暖心田 共创戏曲新发展》《打造精品,我们一直在路上》《使黄河故事家喻户晓 黄河精神代代相传》等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的视频,每一篇每一帧都见证着河南与哈密的亲密相连。
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团结最深的根系。短短五天的行程,我们见证了一颗颗文化润疆的种子悄然生根。离别时,豫剧三团团长贾高峰说:“文化的交融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回望天山,我仿佛看到黄河的浪花与雪山的云雾缠绵升腾,化作民族团结的诗篇。这场跨越山河的对话,终将让文化的纽带愈发坚韧,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流,流淌在更多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