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记者从哈密市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来自哈密市的666棵“左公柳”正运往河南开封,它们将于3月26日在开封举办的2025年“左公柳”植柳日活动中,栽植于“林公堤”上,实现爱国英雄林则徐与左宗棠的一场“跨时空对话”。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植物资源的跨区域交流,更承载着两地跨越千里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历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美好期许。
移树移苗现场。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供图
“左公柳”作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历史功绩的见证,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林公堤”则与林则徐治理黄河的事迹息息相关。此次“左公柳”移植到“林公堤”,既是对两位爱国英雄的崇高敬意,也是对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团结奋进精神的传承。
“左公柳”幼苗。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供图
“这批我们捐赠的‘左公柳’共计666棵。其中包括6棵胸径20厘米、树龄十年的成树,以及660棵胸径1厘米以上、树龄一年的幼苗。”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宋占士介绍道,"我们希望借由这批‘左公柳’,将新疆与河南紧密相连,让这些带着使命与希望的树苗,在中原大地上落地生根,不仅为河南增添盎然绿意,更成为两地情谊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在时光的长河中,共同书写生态与人文交融的美好篇章。”
移树移苗现场。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供图
哈密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达吾列提·白沙巴表示,为了确保“左公柳”移植工作顺利进行,相关部门组建了专业团队,精心制定移植方案。“从前期对‘左公柳’生长状况的全面评估,到起苗、运输、种植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科学规范操作。同时,在运输过程中,采用先进的保护技术,确保柳苗在长途跋涉中不受损伤。到达河南后,当地林业专家也将全程跟进,为‘左公柳’的后期养护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其在新环境中茁壮成长。”达吾列提·白沙巴说。
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学馆副馆长王昊鹏表示,为更好地做好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的展示转化交流传播工作,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学馆策划举办以“共植‘左公柳’,同铸中华魂”为主题的2025年“‘左公柳’·植柳日”活动,将联动河南开封以及湖南岳阳进行植柳活动。此次随着“左公柳”运往河南栽种的各项筹备工作稳步推进,这一跨越千里的绿色文化交流行动,必将成为豫哈两地关系发展的新里程碑,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两地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移树移苗现场。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供图
“我们以‘植柳日’为载体,通过重现左宗棠植柳的历史记忆,系统构建‘左公柳’这一凝结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以植柳实践唤醒公众对边疆治理历史的认知。着力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内涵的公共仪式,赓续历史文脉,凝心聚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昊鹏说。
目前,666棵“左公柳”已在运输途中,待其抵达开封后,将在“林公堤”上扎根生长。届时,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柳树,将成为豫哈两地友谊的绿色丰碑,继续书写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