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网
2024 年深秋的一天,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诊断室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中年医生正俯身对一位患者耐心解释着CT检查结果, 患者频频点头,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这位带着中原口音的医生,胸牌上 “张风光 —— 河南援疆专家” 的字样格外清晰。从黄河之滨到天山脚下,跨越三千公里的奔赴,他正用一张张黑白影像,搭建起守护生命的桥梁。
张风光是河南省肿瘤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深耕医学影像诊断领域 23年,尤其擅长肿瘤早期影像筛查。2024 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医疗援疆计划时,他第一时间递交申请。初到哈密,他便注意到当地影像诊断环节存在标准化不足的问题。通过系统观察,他着手优化扫描流程,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检查制定规范化操作指南:在肺部结节筛查中强调薄层重建的重要性,在腹部增强扫描中规范对比剂注射方案,确保每位患者的影像质量都能满足精准诊断需求。对于争议较大的病例,他建立多级复核机制,要求诊断医生必须结合增强扫描特征与临床病史综合判断,逐步形成了严谨高效的集体阅片制度。
日常工作中,他坚持通过学术交流提升团队水平:每天早上的早读片会,他会组织科室医生共同研讨疑难病例;每周二和周四的科室讲座,则成为他与年轻医生、临床医生深度交流的固定平台。他摒弃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选取已完成病理确诊的病例,要求年轻医生自主整理并制作成 PPT 分享,这一方式不仅加深了影像科医生对 “病变与临床症状、病理与影像图像” 关联性的理解,更显著提升了团队的影像诊断水平。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医院肺结节门诊工作,多次加入院内多学科会诊,在肿瘤早期肺结节诊断与鉴别方面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关键支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张风光深知,援疆专家的任期有限,而千里奔赴的使命,是将自己的所知所能倾囊相授。在医院组织的 “传、帮、带” 拜师活动中,科室年轻医生潘慧怀着崇敬之心向他敬茶行礼,正式确立师徒关系。此后,潘慧在日常工作中频繁向他请教,逐步规范了诊断报告的格式与描述;张风光也毫无保留地将专业知识与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她。这段经历不仅让潘慧的专业诊断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更成为她从医生涯中难得的成长契机。
在援疆的日子里,张风光对每一张黑白影像的精准解读,都饱含着他对援疆工作的责任与对边疆患者的担当,也见证着他与影像科团队的双向奔赴。疾病的真相往往隐匿于细微之间,在他的帮助指导下,科室正逐步成为临床医生的 “精准眼睛”,以高质量影像诊断为患者筑牢健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