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到哈密,跨越千里山河;从黄河之畔到天山南麓,连接两种风情。作为郑州文旅体集团派驻新疆哈密市伊州区西山乡的援疆干部,马云龙自踏上这片土地起,便与当地乡村文旅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在豫哈协作的东风下,他正以实地调研为基、以河南经验为鉴,探索一条以文旅为纽带、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初见西山:资源禀赋亮眼,发展瓶颈待破
“夏尔拉山岩画的纹路里藏着千年文明,葫芦沟草甸的歌声中满是游牧风情,还有那挂满枝头的葡萄、鲜香肥美的牛羊肉,都是西山乡最宝贵的‘家底’。”近日,谈及初到西山乡的感受,马云龙的话语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认可。
作为哈密文旅资源的“缩影”,西山乡不仅拥有东天山南麓草原牧场、千年岩画遗址等生态与文化资源,更有哈萨克族等多民族共居形成的浓郁风情。近年来,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乡村旅游已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农家乐陆续开业、百年水磨坊修缮完工、百级木栈道成为打卡点,今年8月在郑州绿博园举办的“豫见西山・四季牧歌”推介会,更通过“瓜果飘香、肉奶鲜美、非遗匠心”三大展区,让中原群众对哈密乡村的认知从“遥远”变为“亲近”,充分印证了其文旅发展的巨大潜力。
潜力背后,瓶颈同样凸显。通过驻点调研,马云龙清晰梳理出当地乡村文旅发展的四大困境:
有资源缺产品: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多处于“原始状态”,旅游产品仍以观光、餐饮为主,同质化严重,体验性、互动性、沉浸式项目稀缺,难以留住游客;
有产业缺链条:文旅业与农牧业、手工业关联薄弱,未形成融合业态,优质牛羊肉、林果等多以初级产品出售,附加值低,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的综合收益有限;
有亮点缺品牌:缺乏叫得响的区域文旅品牌,宣传推介分散,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和核心IP,市场认知度不高,中原群众对哈密乡村的印象仍停留在“大美新疆”的笼统概念中;
有队伍缺人才:熟悉市场化运营、创意策划、数字营销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最大短板”。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以文旅为抓手增进民族团结、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必须破解的课题。”马云龙坦言。
河南取经:四方面经验,照亮破局方向
2025年8月,马云龙随西山乡党政代表团赴河南考察学习。郑州、洛阳、新乡等地乡村文旅的鲜活实践,如同一束光,为西山乡乃至哈密市的文旅发展照亮了路径。
“河南从贫困山村蜕变为网红景区的案例,不是偶然,而是‘文化赋能、产业协同、品牌引领、党建聚力’理念的深度落地。”复盘考察经历,马云龙提炼出四大核心启示:
启示一:文化是魂,要让“静态资源”变“动态产品”栾川重渡沟深挖生态文化、巩义海上桥村活化古建文化、新密南方沟村传承岐黄文化——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将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这让我意识到,哈密的岩画、歌舞、民俗不是‘摆设’,而是文旅融合的‘活水源泉’,只要做好转化,就能成为产业增值的‘催化剂’。”
启示二:机制是桥,要让“个体参与”变“共同受益”登封范家门村推行“资源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将村民牢牢嵌入产业链;重渡沟通过民宿协会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共治——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更凝聚起共同富裕的合力。“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值得哈密乡村借鉴。”
启示三:品牌是翼,要让“酒香不怕巷子深”变“精准营销破圈”从“姚家草莓”到“重渡沟民宿”,河南乡村文旅的成功,离不开对品牌塑造与营销的重视。马云龙认为,哈密乡村亟需打造统一品牌形象,通过现代化营销手段讲好“西山故事”,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知道“哈密乡村不只有美景,更有好体验”。
启示四:精神是根,要让“干部带头”变“全民实干”考察中,马海明等河南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担当,让马云龙深受触动。“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人的振兴、精神的振兴。这种实干精神,比任何资源都宝贵。”
豫哈协作:四大方向发力,共绘“三交”新画卷
“河南有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理念优势,哈密有生态、文化、特色物产优势,两地互补性极强,协作发展必将产生‘1+1>2’的效应。”作为援疆干部,马云龙对豫哈文旅协作的未来充满信心,并提出了四大具体方向:
一是共塑品牌,实现客源互送。推动豫哈两地文旅部门、媒体、旅行社建立推广联盟,共同设计“从黄河到天山”等精品旅游线路,将哈密乡村旅游纳入河南文旅宣传“大盘子”,通过联合营销打破地域壁垒,实现“河南人游哈密、哈密人游河南”的客源互送、市场共享。
二是项目牵引,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对接河南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吸引其到哈密投资兴业,重点在文旅业态创新(如沉浸式岩画体验、游牧文化主题民宿)、农副产品深加工(如牛羊肉预制菜、葡萄深加工产品)、智慧旅游建设(如线上预约、智慧导览)等领域开展合作,帮助当地从“卖资源”向“卖产品、卖体验”转型,提升产业附加值。
三是人才培育,强化智力支撑。建立常态化人才交流培训机制:一方面,邀请河南文旅专家、企业家、乡村运营师赴哈密授课指导,解决“本土人才不会干”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哈密基层干部、文旅从业者到河南“跟班学习”,实地参与重渡沟、海上桥村等成熟项目的运营,培养“懂市场、会策划、善经营”的本土人才队伍。
四是文化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持续举办“豫见西山”等文旅推介活动,不仅“卖产品”,更“展文化、交朋友”;鼓励两地文艺团体开展跨地域演出、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交流、青少年开展研学互访,让河南游客跟着哈萨克族牧民学唱《黑走马》,让哈密孩子向中原研学团队讲述岩画故事,让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天然平台”。
文旅是看得见的民族团结
“援疆路上,我常问自己:文旅的意义是什么?”马云龙的答案,藏在西山乡草原上的一个个瞬间里——当河南游客与哈萨克族牧民手拉手跳起民族舞,当中原孩子和哈密孩子围着岩画一起听古老传说,当两地干部群众为同一个文旅项目并肩奋战时,他找到了答案:“文旅是看得见的民族团结,是摸得着的共同体意识。”
如今,马云龙仍在为豫哈文旅协作的落地忙碌着。他说,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两地协作走深走实,让中原的黄河文化与西域的草原文明在交融中绽放光彩,让各族群众在“诗与远方”中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谱写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河南日报农村版援疆记者 陈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