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启程:心向西北步履坚
接到学校转发援疆支教通知的那个下午,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文件上“新疆伊吾”几个字,像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响应号召?教育情怀?抑或是内心深处对远方的渴望?或许兼而有之。没有太多犹豫,我递交了申请。当名单确定,电话那头传来确认信息时,一种混杂着兴奋与忐忑的情绪瞬间攫住了我。家人的担忧化作了反复的叮咛,同事的祝福里藏着对未知的关切。收拾行囊时,我特意塞进了两瓶未拆封的高倍防晒霜和一摞崭新的教案本——这是我对那片陌生土地最直观的想象与准备。
飞机穿越云层,舷窗下是望不到边际的连绵雪山,那种辽阔带来的震撼,瞬间稀释了离家的愁绪。走出哈密伊州机场,乍暖还寒的风扑面而来,带着沙土和阳光的气息。前来接站的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笑容像天山融雪般清澈温暖。车子驶向县城的路上,放眼广袤无垠的戈壁滩,那一刻,“援疆”二字,不再是文件上的铅字,而是沉甸甸地落在了我的肩头,融进了这片辽阔而陌生的土地里。
学情促变:理念方法迭代新
我所支教的学校是哈密的伊吾县高中。校园不大,但干净整洁,五星红旗在湛蓝的天幕下格外鲜艳。推开教室门,几十双明亮又带着好奇的眼睛齐刷刷望向我——我的“援疆第一课”开始了。
真正的挑战,紧随兴奋而来,语言的沟壑远比想象中深。尽管孩子们努力说着普通话,但方言和民族语言的痕迹,仍时常让交流陷入“鸡同鸭讲”的窘境。一次讲解《法治社会》案例时,我用了成语“对牛弹琴”。受母语文化或字面理解的影响,师生间竟意外上演了一场关于这个成语本身的“无效沟通”现场:孩子们天马行空地追问——“为什么不能对牛弹琴?也许牛喜欢听音乐呢?”“弹琴给牛听,牛不跑开,是说明弹得好吗?”“这个成语是说弹琴的人傻,还是说牛不懂?”……他们脑洞大开的解读,让这个本意说明法治沟通困境的案例,意外地成为了沟通困境最生动的注脚。
初到新环境,我发现学情与预期差异显著,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原有教学安排难以适配。为此,我的教学理念从预设转为动态调整:一方面,秉持“重基础、缓坡度”原则,放缓教学进度,着重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将抽象政治理论融入瓜果生长、羊群管理等生活化案例,以具象化方式辅助学生理解,并引入多元评价机制,以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烛映星河:静默课堂渐次明
最初两周的课堂,我常陷入"独角戏"困境:抛出问题后,教室里只余沉默,学生们目光聚焦却鲜有回应。教育应该是点燃思维的艺术,意识到传统提问方式难以激发参与,我试着重新选择素材重新设计课堂问题,降低门槛、拓宽角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切入点。学生们从小心翼翼的低声交流,到敢于主动发言,课堂逐渐从"静"转向"动",我欣喜地捕捉到学生眼中闪烁的思维火花。
在法治教育模块,我尝试以典型案例串联课堂,从推动法治进程的聂树斌案,到引发社会热议的于欢案,再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张志刚案,以及新式网暴“开盒”事件等等,这些真实案例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通过深度剖析案件中的法律争议与社会影响,学生不仅掌握了法律知识,更学会用法治思维审视社会现象。
在讲授《全民守法》一课时,我选取了《中国青年报》3月底报道的"6名中学生微信群辱骂同学被起诉"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他们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沉浸式体验法律案件的审理过程。当学生们看到微信群中的不当言行会引发的法律后果时,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这一刻,我更加确信,贴合学情的教学调整和创新实践,确实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这段教学探索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唤醒课堂生命力。那些从沉默到畅言的转变,不仅见证着学生的成长,更坚定了我深耕教育、创新教学的信念——让每一个灵魂都能在思维碰撞中绽放光彩。教育的意义,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结出了最动人的果实。
情润沃野:石榴籽同心映日
援疆,绝非单向的付出。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给予我的馈赠,厚重而深远。
初到伊吾,因水土不服我经常流鼻血,情绪也不免有些低落。有天课间,平时最淘气的男生穆伊丁,小心翼翼地走进我办公室,塞给我一包东西,小声说:“老师,这是我们这里的杏皮薄荷茶,泡水喝身体好心情好!” 孩子那纯净的眼神和笨拙的关切,像一剂良药,瞬间治愈了身心。课间,总有孩子把舍不得吃的杏干葡萄干塞进我手心;他们会兴奋地向我讲述伊吾烈士陵园的红星杨;会捧来家门口刚摘下的小白杏;甚至用稚嫩的笔触勾勒我的模样……放学后,一群孩子簇拥着我,七嘴八舌地教我维吾尔语;这些纯真无邪的爱,像伊吾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温暖着我,驱散了所有的疲惫。
深入当地文化,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参加盛大的古尔邦节,感受那份虔诚与喜悦;走进维吾尔族学生家中,体会家庭的温暖与好客;学习简单的问候语“亚克西姆赛斯(你好)”,换来老人们慈祥的笑容。我深刻体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含义。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元与一体,在这里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自然的伟力也重塑着我的心灵。周末,我常独自走向戈壁边缘。看落日熔金,将无垠的荒漠染成壮丽的橘红;远眺终年积雪的天山,感受那份亘古的宁静与圣洁。这片土地教会我坚韧、包容和敬畏。孩子们纯净的笑脸和这片辽阔的天地共同告诉我:教育的真谛,在于播撒希望,在于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可能。
根植心疆:胡杨印记照归程
收拾行囊,除了衣物,更多的是沉甸甸的精神行囊:赛皮耶的画,阿伊拉的信,孩子们送的干果和手工艺品,手机里存满的照片和视频,还有那被戈壁风沙磨砺过、被孩子们纯真淬炼过、被天山雪水洗涤过的全新的自己。
援疆,于我而言,不是单向的“支援”,而是一场深刻的生命互哺,一次灵魂的返乡。我付出了汗水与心血,却也收获了足以滋养一生的精神财富——对教育本质更深的理解,对生命更深的敬畏,以及对“家国情怀”、“民族团结”这些宏大词汇最具体、最滚烫的体验。辽阔的边疆,纯真的笑脸,呼啸而过的风声,已如胡杨的根系,深深扎进我的心田。它们时刻提醒我:教育的根,在泥土深处,在心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