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在红纸上灵巧游走,草药的清香弥漫教室,金属箔在火焰下流淌出璀璨光华……今春以来,哈密中等职业学校“非遗手作 润心传承”社团成为校园新宠。这个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发起,援疆教师苗畬、闫慧与本地教师苏比努尔·艾合买提共同指导的社团,正以独特方式实现“疗愈身心+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在社团课堂上,四项精选的非遗技艺巧妙融合,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体验:学生们在“巧手剪芳华”中运剪如飞,于方寸红纸间学习技法、创作窗花生肖,专注的裁剪有效舒缓了学业压力,吉祥纹样的解读更深化了对民间审美的理解与民族自豪感;“馨香盈袖间”的香囊制作,穿针引线是静心良方,辨识艾草、薄荷等香草并缝制个性化香囊,芬芳的嗅觉体验舒缓情绪,也传递着中医药智慧与传统健康观;“古韵留痕”的拓印体验,则让学生通过润纸、上墨、有节奏的捶拓,亲手让瓦当碑刻的纹样在纸上清晰显现,解压的同时触摸历史,感受金石之美,建立起与千年文明的直观连接;最引人注目的“流光溢彩”烧箔画创作,学生们操控火焰在铜箔铝箔上氧化烧灼,形成不可预知的绚烂肌理与色彩,这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即时创作快感迅速释放压力,更引导大家思考传统贴金工艺的现代转化,深刻体悟东方美学“偶然天成”的意境。
“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刻、一拓一印中,学生们不仅习得了珍贵的技艺,更收获了内心的平静、成长的自信和对中华文化深沉的热爱。”社团辅导老师道出了核心理念“手作润心,以文化育人”的成效。非遗技艺成为绝佳载体,在专注的手作过程中实现减压静心,在深度的文化浸润里增强民族认同。
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哈密中职校正探索出一条以传统手工艺润泽心灵、传承文脉的创新路径。未来,社团将继续深耕细作,让非遗魅力滋养更多年轻心灵,使传统文化的薪火在疗愈的土壤中生生不息,为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健康心态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河南广播电视台援疆记者 牛啸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