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哈第三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常可见一个步履匆匆的背影——那是跨越2300余公里,自洛阳奔赴而来的援疆教师徐柄。这位拥有17年深厚教学积淀的骨干教师,将中原教育的智慧火种播撒于天山南麓的课堂,以“青蓝结对”的匠心传承,在天山脚下谱写着一曲动人的教育诗篇。
初抵哈密,徐柄敏锐察觉到当地物理教学存在师资及实验操作的双重短板。他主动与青年教师赵瑞敏结成帮扶对子,誓言以专业之力补足缺项。深谙物理魅力在于动手实践的徐柄,将洛阳“低成本实验”的理念引入哈密——矿泉水瓶在他手中化为力学演示器,吸管与气球巧妙组合揭示压强奥秘。他倾囊相授,手把手指导赵瑞敏设计实验步骤,引领学生从现象洞见物理真谛。经其点化,赵瑞敏设计的“大气压气球”实验课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无形之力,更在物理实验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为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研素养,徐柄牵头组建“分层教学实验探究小组”。从“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到“大单元教学设计”,每一项课题皆紧扣哈密学情反复锤炼。在攻克“电路故障分析”教学难点时,他带领团队彻夜打磨,以洛阳名校案例为镜鉴,最终设计出“故障模拟闯关”教学方案,显著提升学习效率。青年教师赵瑞敏感叹:“徐老师如一本行走的教学百科全书,每次研讨皆为我们洞开新思之窗。”
徐柄的倾情付出远不止于教学技艺的传授。得知刘旭老师对一名因家庭变故而学业滑坡的学生束手无策,他携其深入家访,将洛阳“一生一策”的育人智慧化为个性化辅导方案。他还将洛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引入哈密,与青年教师唐文静共同打造“心灵驿站”主题班会,为学生铺设疏导压力的心灵通道。点点星火终成燎原之势:学生重燃求知热情,刘旭亦在淬炼中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优秀班主任。
一段援疆路,一生哈密情。徐柄播撒的教育薪火已在戈壁绿洲生根吐蕊——赵瑞敏开始带起自己的“徒弟”,潘小灵的教学论文荣登核心期刊,历史名师引领的教研成果辐射至周边学校。诚如徐柄所言:“援疆绝非一人孤军,而是要将教育的接力棒稳稳传递。”从黄河岸边到天山脚下,他以“青蓝相济”的赤诚,让教育薪火在豫哈两地间恒久燃烧,照亮一代代学子绵延不绝的求学之路。
河南援疆新闻宣传组:牛啸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