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初春,当国家振兴边疆教育的号角声在耳畔响起,当组织殷切的召唤落在肩头,我心中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彷徨。我知道,那广袤的土地上,有渴求知识的目光在闪烁;那遥远的边陲,正急需播撒智慧的园丁。
带着一颗赤诚的教育初心,我毅然告别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熟悉的环境,踏上了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的征程。未曾想,这段旅程,竟如此深刻地烙印上责任与担当、奉献与感动的印记。
抵达之初,我便真切感受到了十三师教育战线的“燃眉之急”。教育局领导忧心忡忡地告知,柳树泉农场学校正面临英语教师的严重短缺,多个学段的教学难以为继。没有片刻迟疑,“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句朴素的信念支撑着我。于是,在柳树泉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同时肩负起了跨度极大的教学任务:四年级孩子们的英语启蒙,需要我绘声绘色,点燃他们对语言的兴趣;七年级学生的基础巩固,需要我耐心细致,搭建坚实的阶梯;八年级的升学冲刺,更需要我倾囊相授,助他们扬帆起航。三个学段,三份沉甸甸的责任,意味着三倍乃至更多的付出。
那间小小的宿舍,成了深夜最明亮的灯塔。结束了一天紧张而充实的课堂,当校园归于寂静,我的案头灯火依然长明。面对不同学段迥异的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我必须像一位精密的工匠,反复打磨每一节课的设计。灯光下,是摊开的课本、密密麻麻的教案、精心制作的课件,还有因长时间伏案而酸痛的肩颈。无数个夜晚,陪伴我的只有窗外戈壁滩的星光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备课到深夜,早已是常态。身体的疲惫是真切的,但一想到课堂上孩子们豁然开朗的眼神、日渐进步的发音,那份满足与欣慰便足以驱散所有的倦怠。我深知,每一份深夜的坚守,都是在为孩子们的未来点亮一盏灯。在教学的沃土上,我始终用心探索。基于学生特点,潜心钻研启发式教学,点燃他们的探究火花和创新渴望。课堂内外,我努力浇灌思维之花,让学习充满发现的喜悦。薪火相传,责无旁贷。在“青蓝工程”中,我甘为人梯,担任师傅教师。通过精心指导和常态化的课堂观摩,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搭建起教师间真诚交流、共同精进的桥梁。同时,我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落地生根,让课堂更高效、更生动。心系校园,责任在肩。我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从班级事务到教学运行,从制度建设到安全保障。完善教学规程、应急管理、食品安全等制度,只为守护校园的和谐有序,为学校发展尽一份心力。这份责任也延伸至社区,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和社区文化活动,播撒文明的种子,点亮社区之光。学生成长,牵动我心。我深知教育远不止于分数。无论是主题班会、社团活动还是文艺舞台,我都热情参与,关注孩子们的综合素养。精心组织的社会实践,是培养他们社会责任与实干能力的宝贵课堂。特别是我倾注心血于少数民族学生,用耐心和特别的方法辅导国家通用语言,帮助他们跨越障碍,重拾自信,感受“家”的温暖。教研引领,共促提升。作为兼职教研员,我积极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组织公开课、示范课,搭建教师切磋琢磨的平台,推动专业成长。协助构建更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教学质量持续攀升提供坚实支撑。在“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我真诚走进学生心灵,搭建民族团结的桥梁。每一次交流与辅导,都是心与心的靠近,助力他们克服困难,找到归属。这份耕耘,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与赞誉,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
点点滴滴的付出,源于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我将继续在这片园地默默耕耘,期待每一朵花蕾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
就在我逐渐适应了柳树泉的节奏,与孩子们建立起深厚情谊,以为可以陪伴他们走完这一学年时,新的使命再次降临。十三师新星职业技术学院传来了更为急迫的呼唤——急需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概论》的思政课教师,课程面临“开天窗”的困境!思政教育,关乎铸魂育人,关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局的紧急调令,是对我能力的信任,更是时代赋予的重托。
纵然对柳树泉的孩子们有万般不舍,那句“服从组织安排”的承诺依然铮铮作响。我迅速交接工作,收拾行囊,带着对思政教育的敬畏与思考,转战新星职业技术学院。这一次,挑战更为艰巨:十多个班级的庞大教学任务,面对的是正处于思想塑形关键期的大学生。如何将宏大的理论讲得生动、讲得透彻、讲得入脑入心,如何让新时代的思想光芒照亮青年学子的心灵?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引领。我再次沉下心来,研读理论精髓,结合国情世情、青年关切和社会热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课堂上,我力求用鲜活的事例、深刻的剖析、真诚的交流,去阐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擘画的宏伟蓝图,引导青年学子理解“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从小学英语的ABC,到大学思政课的宏大叙事,转变的是教学内容和对象,不变的是那份“急人所急”的担当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
回首这段历程,从响应号召踏上征程,到柳树泉农场学校跨越三个学段的披星戴月,再到职业技术学院十多个班级思政讲坛上的倾情投入,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是组织信任的重托;每一次任务的承接,都是填补急需的“及时雨”。我未曾想过要成为多么耀眼的光,只愿做一颗坚韧的螺丝钉,组织拧在哪里,就在哪里牢牢扎根、默默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教育事业最吃劲的环节,能够挺身而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解“燃眉之急”,去点亮一盏灯、温暖一群人、守护一份希望——这,便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最深沉、最无悔的幸福与荣光。边疆的星光,不仅照亮了学子的前程,也照亮了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矢志不渝的初心之路。这片热土,这段燃情岁月,将永远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动人、最无悔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