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跨越山河的教育担当
新疆,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疆域的热土,承载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民族振兴的希望。2024年8月,来自河南漯河的援疆教师团队,跨越2500公里,带着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扎根哈密、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等地。他们以知识为桥梁,以爱心为纽带,在戈壁荒漠中播撒希望的种子,用行动诠释“教育援疆”的深刻内涵。8个多月来,这支队伍中涌现出雷建伟、赵广生、张会强、刘淑会等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以卓越的师德风貌、创新的教学实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教育援疆的壮丽篇章。
一、师德如灯:用爱心照亮求知之路
援疆教师的初心,始于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成于对学生成长的深情守望。他们竭尽所能,照亮孩子们的求知之路。
赵广生:让物理课堂“长出绿洲”
初到哈密,赵广生面对的是学生基础薄弱的现实。一堂物理课上,当他讲解欧姆定律时,学生买买提的提问“什么是电阻”让他心头一震。他意识到,唯有耐心与细致才能填补教育鸿沟。课后,他在学生作业本的错误旁画上笑脸,写下“没关系,我们一步步来”;深夜的办公室灯光下,他一遍遍为学生答疑,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的小实验。一个学期后,学生们用漆包线绕成“心形线圈”送给他,字条上写着:“老师,您让我们相信,每个日子都能发光。”
雷建伟:用音乐治愈心灵创伤
音乐教师雷建伟在伊吾高中遇到一名哈萨克族女生,因家庭阴影极度自卑,连唱歌都唯唯诺诺。他通过一次次鼓励和示范,帮助她重拾信心。最终,这名学生在自治区艺考中斩获全校第一,并邀请老师“去我家吃羊肉”——这是哈萨克族最尊贵的礼节。雷建伟感慨:“教育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疗愈心灵。”
葛廷伟:晨光中的“预习守护者”
数学教师葛廷伟坚持每天提前到校,指导学生预习。晨光微露的教室里,他与学生探讨知识点,解答疑问。一次感冒时,学生悄悄递上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希望您快点好起来。”这张纸条成为他最珍贵的礼物,也让他更加坚定:“每一份付出,都能点亮孩子的未来。”
二、创新为钥:以智慧破解教学难题
面对边疆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基础参差的挑战,援疆教师们以创新为刃,开辟教育新径。
赵富强:以跳绳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爱
体育教师赵富强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跳绳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所带的年级学生的跳绳成绩由开始的空白迅速达到初中生水平。此外,他还把花样跳绳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孩子从“怕运动”变成了“爱运动”。红星一场学校的办公室主任每次到教育局开会,都高兴的说这次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河南省的跳绳专家。由于跳绳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又让他开设了花样跳绳特色校本课程教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李昌平:德育润心,课堂“活”起来
在红星一场学校,李昌平将漯河二中的“读、议、展、点、练”教学模式引入生物课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和巩固练习,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究。他还创新德育工作,发起“弯腰行动”,带领学生维护校园卫生,培养劳动习惯。一年间,学校卫生评比从倒数跃居前列,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张会强:美术课堂的“多元交响曲”
美术教师张会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案例式、示范式教学。他自费购买教具,带领学生分析范画构图、铺调子,分步骤示范;课后开设“培优补差”班,利用晚饭时间一对一辅导。在他的努力下,学生作品在“妙笔生画·约绘胡杨”活动中获奖,艺考人数增长30%。
刘光宗:分层教学点燃科学热情
面对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刘光宗推行“分层教学法”,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定制学习方案。他开设“物理兴趣班”,用生活案例讲解抽象概念,并组织“发现身边的自然科学”第二课堂活动。一年后,班级物理平均分提高15分,多名学生从厌学转为“科学小达人”。
三、文化为桥:以交融共筑民族团结
援疆教师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交融与心灵的共鸣。
曹永胜:地理课堂里的“文化使者”
地理教师曹永胜在课堂上融入漯河与新疆的文化故事,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他带领学生绘制“豫哈风情对比图”,用地图连接两地文化;课余走访少数民族家庭,自费资助贫困学生。学生阿依古丽说:“曹老师让我们明白,地理不仅是山川河流,更是心与心的距离。”
刘淑会:体育课上的“文化传递”
体育教师刘淑会在课间操中融入漯河职教活动周、南街村文化等元素,通过跨学科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她发起“爱心织女社团”,带领学生编织围巾赠予环卫工人,并利用周末义务培训社区儿童体能。学生麦尔哈巴说:“刘老师的课让我爱上了体育,更爱上了漯河!”
雷建伟:歌声里的民族情
在伊吾县,雷建伟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活动,为水利局、医院指导文艺演出。他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在黄河大合唱艺术节获奖,并成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音乐名片”。
四、奉献为炬:以坚守书写教育长情
援疆教师的奉献,是深夜办公室的孤灯,是戈壁风沙中的脚印,更是跨越时空的教育传承。
团队协作:青蓝工程育新人
李昌平与维吾尔族教师阿比旦结对,通过“听课—评课—示范”三步骤,助力其精品课入围兵团评选;张会强参与“青蓝工程”,培养5名本地美术教师,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个人牺牲:戈壁中的“教育候鸟”
赵广生援疆期间,仍牵挂漯河的学生,常与原校同事商讨班级管理;刘淑会放弃午休,加班录入学生体质数据;葛廷伟感冒坚持上课,只因“不能辜负孩子的期待”。
成果斐然:星光汇聚成星河
一年来,援疆教师团队累计授课超2万课时,辅导学生获奖30余项,所带班级成绩平均提升20%,资助贫困生50余人。更可贵的是,他们让边疆学生相信:“知识的绿洲,也能在戈壁中生长。”
结语:教育之光,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