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产送电,这条 “疆电外送” 新通道建成投运的背后,蕴含着满满的科技感。
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哈密-重庆工程)位于新疆九大风区之一的三塘湖—淖毛湖风区,最高气温达到50摄氏度以上,建设者们采用最新的“双八百”特高压直流标准化技术成果,积极应对气候严寒、风振强烈、盐渍土和戈壁碎石土区域分布广泛等挑战,将新技术的“流量”,转化为绿电经济的“增量”,让工程的每一处都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哈密-重庆工程新疆段全长348.594千米,共有铁塔679基,其中316公里线路处于三塘湖—淖毛湖风区之中,全年8级及以上大风天气长达115天。在大风区架设铁塔,结构增重是首要挑战。
该工程业主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铁塔进行了补强设计,新疆段铁塔分为三种抗风等级:33米/秒风区、35米/秒风区、38米/秒风区。根据各风区实际工况,新疆段679基铁塔总体增重近4000吨。
为保障后期可靠运行,建设者们在重冰区段或大风区段创造性应用新型金具,大幅提升设备使用效能,助力施工 “战斗力” 破局升级。
工程线路穿越莫钦乌拉山,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三十摄氏度,每年有8个月无法正常施工。建设者们以多项创新技术突破工期瓶颈,架设了7条索道,单条索道单次运输能力达8吨,物资运输效率从15天缩短至5天;全线首次大面积应用落地式双UB抱杆,单抱杆单次起吊重量超3吨,铁塔组立时间显著缩短。
针对冬期长、温度低、施工期短的难题,巴里坤换流站建设中广泛应用 “三重保温” 技术。新疆送变电有限公司巴里坤±800千伏换流站工程电气A包项目总工范洋洋介绍,在GIS设备安装过程中,引入专用防尘棚,通过‘棚内电暖器 + 棚外伴热带’构建局部温暖环境,严格执行六级防尘标准,确保设备免受风沙侵蚀;在换流变安装过程中,采用‘低频加热 + 热风机 + 棉被覆盖’三重保温措施,精准控制安装环境温度,保障工艺符合技术要求。
安装阶段,建设团队全面启用智慧安装技术,实时监控37项关键工艺指标。GIS设备与14台低端换流变全部一次试验通过,实现效率与质量双达标。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800千伏巴里坤换流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站内主控室承担着上万智能节点的数据收集与传输功能,通过后台系统实现设备故障预测与报警联动。“工作人员可根据实时预警精准处置隐患。此外,站区配备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构建了‘人机协同’运维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化管理水平。”
作为我国第三条 “疆电外送” 直流大动脉,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承载着将西北清洁能源送往西南地区的使命。其配套电源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超 70%,每年输送大量清洁电能至重庆,对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影响深远。此次工程的顺利投运,是哈密在能源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哈密深度融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河南援疆新闻宣传组: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