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千里之外的伊吾县,人生地不熟,经常遇到皮肤干痒、鼻腔出血、头痛失眠等水土不服等困难,可每当看到当地群众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并说出 ‘亚克西’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援疆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段经历,更是一份责任,一份荣耀……”2020年4月,刚刚踏上哈密这片热土的杨波在笔记中这样写道。2年后,在漯河市召开的援疆工作推进会议上,作为优秀援疆干部代表受邀在大会上发言的杨波,把这段话作为了自己的开场白,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今年46岁的杨波,入疆前任漯河市临颍县卫健委副主任。2016年,来看望援疆工作队员的杨波第一次来到哈密,茫茫的戈壁、雄伟的天山、坚韧不拔的胡杨,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杨波暗暗下定决心:下一批援疆,一定要报名。要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大地,造福各族人民!3年后,他如愿以偿入选河南省第10批援疆工作队,开始了自己的援疆生活。
2年多来,杨波始终牢记自己最初的誓言,把胡杨精神当作自己精神坐标,把伊吾县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敬业付出、无私奉献,为伊吾人民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情系群众,夯实基层基础
入疆后的杨波仍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担任伊吾县卫健委副主任。
接过援疆“接力棒”,也就接过了沉甸甸的责任。上任伊始,杨波就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打基础、抓基层上,把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定为自己的行动目标。
带着这个目标,杨波走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矿区,与基层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基层需求,查找短板弱项,并以此为依据量身制定了一套精准的医疗卫生服务提档升级“组合拳”。
以淖毛湖镇卫生院为重点,大力实施“2163”提质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工程实施8个月来,淖毛湖镇卫生院共开展肌腱断裂修复术、糖尿病酮症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等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接诊患者18000余人次,同期开展手术例数增长近80%。
认真组织开展全民健康体检、规划免疫等基础性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80%、建档立卡脱贫户签约率达到100%,主要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2年来,组织漯河医疗援疆工作队深入七个鹿草原、走进戈壁滩,为农牧民、中国化建十一公司施工项目部工地、江阳爆破技术公司和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员工开展防病治病卫生知识讲座10余场,受到了广泛欢迎与好评。
担当作为,展现党员本色
工作中,同事们都说杨波热情得像一团火,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20年8月,杨波主动请缨,申请到淖毛湖镇蹲点驻守:“我是共产党员,这时候不上什么时候上?”在淖毛湖镇乡镇卫生院,杨波整整坚守了25个日日夜夜,带领工作人员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强防线,守住了全镇居民安宁与健康。 而当时,又值淖毛湖逢哈密瓜成熟,眼看车进不来、瓜出不去,杨波看到眼里、急在心里。他牵头连夜制定了哈密瓜的全闭环安全运输流程,确保了全镇哈密瓜的及时运出,为瓜农挽回了损失。时至今日,提起杨波,淖毛湖镇镇长牙合甫都会竖起大拇指:“河南援疆干部,亚克西!”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杨波深入总结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和不足,组织疾控、院感等专业人员对全县所有乡镇逐一开展疫情防控“大学习、大培训、大演练”,进一步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提升乡镇疫情防控能力。
架起桥梁, 提升造血功能
“好的,我马上落实。”“行,我想想办法。”……熟悉的人都说,杨波是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淖毛湖镇卫生院李红强对此感受颇深:“杨主任就像及时雨,每次遇到困难,给他打个电话,过两天准会有好消息。”
对此,杨波总是谦虚地说,不是我有多大能力,而是因为我背后有漯河援疆、河南援疆作为强大的后盾。
2年多来,在河南援疆、漯河援疆前线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杨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立足特别是伊吾县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专业技术人才急缺的状况,每年制定出台《伊吾县医疗援疆需求报告》,创新方式方法,破解人才引进难题,提高全县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依托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家附属医院和漯河市直医院中医药技术人才优势,引进3名康复专业技术骨干,帮助伊吾县人民医院创建了康复科,填补了当地康复科的学科空白。
借力“柔性援疆”东风,2020年至今共组织6批次、48名医疗卫生人才进疆开展工作,基本实现行政管理、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疾控、医学检验、卫生监督等卫生健康全专业覆盖。搭建了漯河伊吾医疗合作交流平台,促成漯河医专技术支援医院、漯河医专实践教学基地在伊吾县人民医院挂牌成功,为漯河市对伊吾县医疗工作长期帮扶奠定坚实基础。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这是张贴在漯河援疆指挥部会议室墙壁上的一段话,也是杨波感受最深的一段话。回望三年来的援疆生活,杨波语气坚定:“援疆三年,无悔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