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结亲,一朝分别,依依不舍的眼眸里蕴含着的不仅仅是泪水,还有温馨的祝福。这难忘的一幕定格在12月21日柳树沟乡一棵树村的村口。援疆期满、即将返乡的25名郑州援疆干部在那一日与哈萨克亲戚依依惜别。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哈密也是家,常回家看看!”
12月21日、星期六,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听说自己的亲戚即将返回家乡,一棵树村的哈萨克乡亲一大早就聚集到村委礼堂。人虽多,但室内很静,竖立在礼堂四周的援疆展板无声地诉说着结亲三年来的感人故事,记录着援疆干部与哈萨克亲戚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点点滴滴。
在简短的告别仪式上,哈萨克亲戚和援疆干部纷纷诉说着自己的感言。今年79岁高龄的古丽扎·托乎巴依老人率先发言:“我们有自己的孩子,援疆干部们有自己的家庭。三年来,这些孩子们离开自己的家,不远千里来到哈密,帮助我们,对我们这些老人孩子照顾得贴心周到,自己孩子没有做到的,他们做到了,现在就要分开,真是……”。话未说完早已泪流满面。
一棵树村原书记叶力江·库加坎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临别之际他动情地说:“郑州援疆干部与我们结为亲戚,筹措资金为我们每家都维修了漏雨的房屋,到了冬天,还给我们送来了牛羊急需的牧草和玉米,取暖用的煤,让我们每年的冬天都暖暖和和,去年他们还在郑州慈善总会的帮助下,给我们捐赠了很多生活常用物资,建设了‘郑伊慈善超市’,他们为我们做的实事好事说也说不完,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郑州援疆的温暖,感受到共产党的恩情。”
正在上学的多力坤·祖力卡尔专门请了假要送送疼爱自己援疆叔叔。“2017年,我被查出患了先天性心脏病,因为病情严重,手术难度大,我们郑州援疆亲戚葛咏通过自己的关系,帮我联系了郑州的大医院,免费给我做了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很好,在学校里不仅学习很好,而且体育课也很好,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足球也是援疆叔叔送给我们的新年礼物。谢谢葛咏叔叔,谢谢援疆干部”。这些话憋在心里很久了,他连珠炮似的一口气说了出来。
今年32岁的库尔曼别克·沙班一向腼腆,在临别的时刻,他一把抓过话筒:“上个月,我们一起去郑州了,亲戚给买的机票,让我们去看看,看了少林寺、清明上河园、河南博物馆,第一次坐飞机、高铁、地铁,我们很激动,很感动。谢谢援疆干部!家门敞开着,等你们回来走亲戚。”
受女儿古丽达娜·库瓦提的委托,马列番·马克次拜从陈列室拿出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激动地说:“借这个机会,我要代表我全家特别是我的女儿向援疆干部表达由衷的感谢。”他说,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2018年7月,40余名哈密青少年先后到郑州、北京参加研学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现场,年仅9岁的古丽达娜·库瓦提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妈妈,我在北京天安门,看到了五星红旗”。因为援疆干部的帮助,他的女儿地幸成为全村第一个到北京看升旗的人,这不仅让年幼的孩子受到了爱党爱国教育,也让全村人都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女儿说,她一定好好学习,成为有用的人,长大报效祖国。
原本计划一个小时的座谈会,硬是从早上十点一直开到了中午一点多。援疆干部为即将分别的亲戚送来了棉被和大米。哈萨克亲戚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冬不拉、小花帽、哈萨克长袍等物品。三年结亲,一朝分别。每名援疆干部心情复杂,悲欣交集。
伊州区委副书记、郑州援疆工作队领队马宏伟动情地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接地气的座谈会,也是最受教育的座谈会。三年来,在郑州市和伊州区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用心用情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但与改善民生的任务要求相比,与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相比,与得到的赞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做一些,做得更好一些,不负重托,不留遗憾。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虽然我们即将离开哈密,但是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伊州区发展,始终做豫哈合作发展的倡导者、推进者和践行者。援疆工作薪火相传,豫哈情谊割舍不断,一次结亲,终生相依,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彼此记着,我们是亲戚!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凛冽的寒风里,哈萨克亲戚围在缓缓启动的汽车旁,挥手送别, “阿达西,常回来看看”。隔着明亮的车窗,援疆干部脸上的泪花显得格外的晶莹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