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里,一束束特别的光,照亮患者的康复之路:聚焦在病理切片的微观世界,为诊断精准导航;穿梭于手术台与科普镜头间,用大爱守护健康;点亮患者的生命希望,以精准方案对抗病魔……来自不同的援疆专家,领域不同、风格各异,却共同以医者的使命与担当,在边疆大地上书写着豫哈同心的动人篇章。
病理显微镜下的“精准守护”
“我们多一分精准,患者就多一分希望。”这是病理科业务主任卢晓玉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河南省肿瘤医院的援疆专家,她深知病理诊断是临床治疗的“金标准”,便把对精准的极致追求刻进了日常。76岁的老王被吞咽异物感与胸痛困扰,辗转多家医院疑为淋巴瘤却无法确诊,卢晓玉带领团队深挖线索,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最终锁定“食管中段未分化癌”,为治疗指明方向。她主导引入非小细胞肺癌MET、胃癌claudin18.2检测等新技术,让病理科的“诊断武器库”愈发充实,为边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筑牢根基。
但她的担当不止于诊断本身。初到哈密,她发现科室年轻医护对知识的渴望,便主动扛起“带教旗”:建学习群分享病例技巧,每周雷打不动开展读片教学,在多人共览显微镜前手把手示范如何捕捉细胞形态的细微变化。“每个疑问都是成长的契机”,如今科室年轻医生面对复杂病例已从容自信,她播下的知识种子正在边疆扎根。
每天深夜办公室的灯光,藏着她柔软里的坚韧——作为11岁孩子的母亲、需要照料老人的女儿,千里之外的思念只能化作电话里的叮咛,但“舍小家为大家”的信念,让她把每一个坚守的日夜都过成了使命的注脚。
手术台前的“大爱使者”
普通外科业务主任杨志忠,脸上总挂着如暖阳般的微笑。这微笑背后,是从医三十载的初心:出生于黑龙江边境小山村的他,自幼体弱,母亲带着他求医三年不放弃,医护人员的援手让他病情得以好转。这段经历,如同一颗种子,在杨志忠心中生根发芽,成了他援疆路上的指南针。
他的记事本上记满了患者的关键信息,无论三更半夜还是风雨交加,只要患者有需,总能第一时间赶到。70多岁的吴大爷患局部晚期胃癌,杨志忠主任接诊后,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建议先进行新辅助化疗再实施手术,家属赴北京协和等医院咨询,得到的方案竟与他不谋而合——这份专业认可,源自他对每个病例的深耕。
为了让边疆群众少走求医弯路,他把科普当成“副业”:下班后写脚本、对着镜子练动作,拍摄健康知识视频。“治疗已病,更要预防未病”,这份坚持让他成了患者口中的“网红医生”,不少人从淖毛湖、巴里坤等偏远地区专程找他就诊。而他创新的“全流程沉浸式带教”,从晨会病例剖析到手术台实操示范,让先进医术在科室“生根发芽”。这一份份跨越地域的关爱,如今在哈密化作一面面写着“仁心温暖边疆情”的锦旗,映照着共产党员的赤诚。
肿瘤病房里的“希望灯塔”
肿瘤内科业务主任尚育红,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疆半年多来,尚育红主任始终奋战在临床工作前线。她的微笑里藏着对患者的温柔,更藏着“不放弃任何希望”的担当。76岁的朱先生被确诊为胃恶性肿瘤伴肝转移,合并糖尿病、贫血等多种疾病,治疗希望渺茫。尚育红牵头多学科会诊,依据病史与检查结果定制“FOLFOX方案化疗+信迪利单抗免疫治疗”,让朱先生的病情从危急到稳定,家属送来的“医术精湛保健康”锦旗,成了最好的见证。
作为科室“主心骨”,尚育红每日穿梭于病房与办公室,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方案,不放过任何细节。对青年医师,她从诊断思路到职业素养全方位指导,开展“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等前沿授课,组织疑难病例讨论,让科室诊疗水平显著提升。
她常说,援疆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把技术留下、把信心种下。这份信念,让她在肿瘤防治的前沿阵地坚守五个多月,用专业与耐心为患者照亮前路,也让党员医者的奉献精神在边疆熠熠生辉。
不同的专家,不同的战场,却有着同样的方向。病理微光,大爱暖阳,希望灯塔……这些只是无数援疆身影的缩影。在他们身后,还有更多来自中原大地的医护工作者,带着精湛医术与赤诚之心,跨越千里山河来到边疆。他们以“传帮带”让医疗技术扎根生长,以“舍小家”让使命担当落地生根,更以跨越地域的情谊,让豫哈两地的心紧紧相连。正是这些汇聚的微光,照亮了边疆患者的康复之路,更在民族团结的画卷上,写下了“医者仁心”与“守望相助”的深刻注脚。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援疆记者 曹博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