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吐鲁番盆地,热浪翻滚,地表温度轻易突破60℃。2025年7月23日至26日,对于来自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的援疆医生郭震威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四天。顶着酷暑,他所在的医疗队每天驱车近200公里,穿梭于茫茫戈壁,先后奔赴鄯善石油基地、吐鲁番采油区、鲁克沁采油区,为坚守在能源一线的石油工人送去急需的义诊服务。
“烤箱”里的奔波:援疆医生的日常
2025年5月27日,郭震威作为河南省医疗援疆队伍的一员,告别家乡,来到哈密市石油基地宝石花吐哈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自进驻口腔科,他的日常生活便围绕着临床救治、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展开:他勇挑重担,处理急诊颅颌面外伤,拔除高位埋伏牙、低位阻生牙,完成复杂义齿设计修复;积极引入精密附着体修复、前牙微创美学修复、BPS吸附性义齿等新技术;更通过“师带徒”倾囊相授,为科室培养技术骨干,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而这次深入采油一线的义诊,让他对“艰苦”二字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感觉像在移动的烤箱里赶路,车外45℃,车内空调开到最大也挡不住热浪侵袭。”郭震威,这位郑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主治医师,回忆起那几天的行程,声音里仍带着一丝疲惫。
触目惊心的口腔困境:戈壁深处的无声痛点
支起简易的诊疗台,打开器械箱,金属器械在烈日下甚至有些烫手。郭震威顾不上擦拭不断滚落的汗水,迅速投入工作。然而,眼前的情景让他心情沉重:
红肿的牙龈、深陷的龋洞、摇摇欲坠的牙齿…………, 在短短三天的义诊中,他检查了近百名石油工人的口腔状况。
数据触目惊心:约37%的工人患有明显的龈炎,19%的工人存在严重的牙周问题,龋齿和牙齿缺失也分别占到18%和16%左右。
“医生,这牙疼了大半年了,一直拖着没去看。”一位年轻的钻工指着肿胀的脸颊,无奈地说。问及原因,答案令人心酸:最近的规范口腔诊所远在50公里外的鄯善县。更现实的是,口腔治疗往往需要复诊2-3次才能完成。对于这些远离城市、工作繁重的石油工人来说,他们只能选择默默忍受疼痛,小病拖成大病。
油井旁的震撼:50℃下的“湿透”人生
义诊间隙,郭震威与工人们聊起天。工人们黝黑的脸庞上带着质朴的笑容,话语却道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工作环境如同“火焰山”: 井架上的温度常常超过50℃,一个班下来,厚重的工服能拧出半杯汗水,安全帽里都积满了汗。
生活的孤岛:最近的综合性医院也在40公里之外,突发疾病意味着与时间赛跑。业余生活极其单调,除了下班后有限的球类运动,几乎没有娱乐,更缺少家人的陪伴。
被忽视的健康:在如此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像口腔健康这样“不致命”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往往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
“来之前,觉得我们每天在高温下跑200公里义诊很辛苦、很受罪,”郭震威在日志中深有感触地写道,“但真正了解了石油兄弟们的工作和生活,看到他们干裂渗血的嘴唇、红肿出血的牙龈、断壁残垣的牙齿,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坚守和奉献。我们这点辛苦,比起他们日复一日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葡萄藤根连根:援疆,是责任更是血脉情深
当郭震威为一位名叫阿卜杜力米提的维吾尔族老工人检查时,老人紧紧握着他的手,眼中充满期盼地问:“河南医生,我的牙就像这戈壁滩上的老胡杨,又干又枯,还能救吗?”那一刻,郭震威的心被深深触动。他不仅看到了口腔疾病的痛苦,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身处偏远地区的同胞们,对优质医疗资源那份沉甸甸的渴望。
“吐鲁番的葡萄藤连藤根连根,就像新疆各族群众心连心。”这句当地谚语,在郭震威心中有了全新的分量。他深刻领悟到,援疆,绝非一时的任务,而是国家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战略。它关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更关乎像石油工人这样默默支撑国家能源命脉的普通劳动者的健康福祉与尊严。
郑州的梧桐树荫下是安逸的城市生活,数千公里外,河南援疆医生的足迹正印在滚烫的戈壁上。一袭白衣所承载的,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它代表着国家对边陲的凝视,传递着兄弟省份守望相助的暖流,更是在极端环境中,为那些撑起中国能源脊梁的无名英雄们,点亮了一盏叫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灯。
这灯焰或许微弱,却足以穿透风沙与酷热,照见平凡坚守中的微光。
返程路上,望着车窗外夕阳下连绵的葡萄园,那些盘根错节、紧紧相连的葡萄藤,在郭震威眼中仿佛化作了连接中原与边疆的纽带。如何让口腔健康服务像坎儿井的清泉一样,更稳定、更长久地滋润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这成为他心中沉甸甸的新使命。每一串吐鲁番葡萄的甘甜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坚守的汗水;而每一次援疆医疗队的出发,都在为这份甘甜增添一份健康的保障,让“心连心”的情谊,扎根在实实在在的关怀里。
大象新闻援疆记者 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