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一剥,米香四溢,新疆就有了家的感觉。
去年端午节,和哈密市中心医院的同事们一起吃完医院发的粽子,河南省2024年度骨干医师对口援疆医疗队队员、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雷凯春回到医院家属院,和约2500公里之外、在平顶山家中上小学的女儿视频通话。
问完女儿的学习、家人的身体情况,他放下心来,打开电脑,开始制作为哈密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培训的PPT。这是他援疆以来许多个夜晚的熟悉开场。
“一下飞机就是漫天黄沙,但我知道这里需要我”
雷凯春不是总医院第一个医疗援疆的医生。
近年来,集团主动融入国家援疆大局、履行社会责任,将产业援疆作为贯彻落实上级重要部署、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的关键举措。总医院积极响应河南省医疗援疆号召及集团部署,持续投入资源,选派优秀医生为新疆人民送去前沿诊疗技术和优质医疗服务。
去年5月15日,经层层选拔,对呼吸系统危重症的诊治及抢救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雷凯春作为河南省2024年度骨干医师对口援疆医疗队队员和总医院首次派出的1年期援疆医生,离乡赴疆开展医疗援助。
刚下飞机,雷凯春一行就赶上了沙尘暴。干燥的风裹挟着沙尘劈头盖脸而来,吹得人睁不开眼。一瞬间,他仿佛回到了在兰州大学攻读呼吸内科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日子。
马不停蹄地赶到哈密市中心医院报到后,雷凯春发现,这里危重病人较多、床位紧张。“多一个人手,病人就能早一天得到更专业的诊疗。”雷凯春说,“我知道这里需要我。”
诊疗刻不容缓。
报到次日,哈密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办公室的灯就亮到了深夜,他与该科医生讨论现有住院病人诊治方案。白天,病房里交织着汉语和维吾尔语,那些年过六旬的维吾尔族老人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时常一脸茫然,沟通需要翻译。时间在语言转换间悄然流逝。雷凯春和该科4名医生一起用了3天时间,迅速评估、果断分流,安排符合出院条件的病人出院腾床、急诊轻症患者治疗后出院、危重病人优先收治入院。
到了周末,雷凯春和援疆医疗队队员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医院义诊。当地牧民较多,已是转场放牧的季节。他本以为不会有太多人来。
但他到达候诊区时,那里站满了闻讯赶来的服饰各异的牧民,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和对援疆专家的期盼。
“在此之前,援疆于我更多的是责任。直到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援疆工作的光荣和伟大,理解了一代代舍家报国的援疆人,开始深刻思考‘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雷凯春说。
“尝试脱机3次,我们终于让她活了下来”
医疗援疆,不乏硬仗要打。
2024年8月底的一天,哈密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门被急促推开,患者是75岁被牛撞伤的牧民。她每一次吸气时都像被扼住喉咙,又因剧痛而猛地顿住。
经检查,她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有多重基础疾病,一度出现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衰竭。但重症监护室床位紧张。
“不能等。”雷凯春前去会诊后,为确保患者安全,主动提出让患者转至他所在的呼吸监护室,并立即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等治疗。老人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但鬼门关还没有过。开放的气道是无孔不入的耐药菌觊觎的通道。呼吸机不仅是维系生命的“绳索”,还变成了禁锢康复的“枷锁”。脱机越晚越可能形成依赖,最终不仅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还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增加病死率。雷凯春和新疆的同事们尝试了2次,只要一脱机,血氧饱和度就往下掉,老人的挣扎和眼中涌起的恐惧让人揪心。
晚上下班时,雷凯春接到了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邓跃平和同事们打来的慰问电话,便将此患者情况告诉了他们。是感染未有效控制,还是呼吸肌疲劳?是有效血容量不足,还是心功能不全?他们逐一分析影响脱机的因素,调整诊疗方案。
随后,雷凯春又对老人进行肺康复锻炼,最终在严密监护下让老人成功脱机,实现自主呼吸。
出院那天,不会说汉语的老人冲着雷凯春一直挥手。
雷凯春颇有感慨,将此事说给家人听。“爸爸真棒!”女儿只顾着欢呼。妻子鼓励他:“新疆需要你们。你只管安心治病救人,遇事多和单位联系,家里不用担心,一切都顺利。”
“‘前线’的团结、‘后方’的支持,让我有信心处理好一个个棘手的病例。”雷凯春说。
援疆以来,他参与院内会诊1121人次,诊疗患者2472人次,其中危重症患者304人,听到过一声声“感谢援疆专家,感谢党中央的援疆政策”。
“对待危重症患者,耐心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快速、精准的判断和毫不犹豫的行动。”雷凯春说。
要做到这些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还要全面掌握多学科知识、积攒临床经验。雷凯春有一柜子医学书,几次搬家仍一本不少。平时,他书桌上总放着写满批注的英文文献,来到哈密市后也不例外。如何让前沿技术转化为更好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和花销,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
援疆期间,雷凯春几乎把节假日时间都花在义诊上,到社区、进企业,去消防队、戒毒所,还驱车去哈密市下辖的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戈壁如海车如舟,有时一去就要花四五个小时。“但我觉得很值。”雷凯春说。他一一为出现肺气肿、多发肺结节的牧民普及健康知识,劝其及时就医。在新疆,他积极参与下乡义诊,受益群众500余人次。
“输血”与“造血”,留下的徒弟与带不走的文化
让雷凯春觉得同样有意义的是1年带出了4个徒弟。
“培养人才是缓解当地医疗压力的治本之策。”雷凯春说。
胸部CT影像层叠交错,疾病隐匿其中,形态万千,一旦走眼误诊,后果不堪设想。医生一般要经过两三年时间的训练才敢说会看片子。
过去一年里,哈密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办公室成了固定的课堂,雷凯春总带着刚参加完规培的4个年轻医生扎进影像的海洋,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教学查房时,雷凯春站在典型患者床前,将书本上的知识、指南里的条文,与眼前的呼吸音、指脉氧和患者的一个蹙眉、一声咳嗽联系起来,将自己多年摸索出的手感、心法,毫无保留地讲给年轻医生听,还培训了无创和有创呼吸机的参数调整方法。
对于徒弟窦卿川来说,这1年最大的收获不是自己能独立“啃”下复杂的CT片,而是学会了雷凯春的思维和方法。他忘不了老师教他如何有效查找国际诊疗指南,遇到复杂病情如何通过文献检索拓展治疗思路,更忘不了即使面对希望渺茫的患者,雷凯春总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再想想,再试试。”
时间在查房、阅片、抢救和深夜阅读文献中滑过。
今年5月15日,雷凯春临行前,哈密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的鉴定意见递到雷凯春手中。
薄薄一页纸上,该科主任只写了4个字:贡献巨大。
回到总医院后,雷凯春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接诊病人,欢送启程援疆的同事,叮嘱他援疆期间的注意事项,交代他有空去看看自己经手的患者恢复得好不好、是否已经平安出院,看看自己的徒弟们……
5月末的平顶山,空气中有着粽叶的清香。雷凯春和女儿一起吃着粽子,一旁的手机屏幕亮起,2条信息来自约2500公里外的哈密市——
“雷老师,节日快乐!哈密市今天风不算大,阳光很好。遇到一个疑难病例,按您教的方法查了资料,思路清晰多了。——窦卿川”
“雷老师,端午安康!想念和您一起查房的日子。我们都在努力。——文保卫”
这一刻,他乡与吾乡的界限在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