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古道,山高路长。雪莲、红柳,红果飘香。戈壁、胡杨,风雨脊梁。营地、毡房,心驰神往……
援疆,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2016年最后一个月,我坐在郑州飞往乌鲁木齐的班机上,作别中原故土,飞向大漠边疆;抛却儿女情长,扛起责任担当。飞机降落在地窝堡机场,云停,风止,头顶天空静蓝,脚下白雪皑皑,我走进了一个银装素裹的静美世界。
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但她的美丽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五彩斑斓的民族风情,大漠风光、雪域高原、日新月异的垦区新貌。我带着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对壮美边陲的神往,寻访这广袤神秘的土地,用心去感悟,用脚步去丈量辽阔西域、大美新疆。
新疆,是个苦寒的地方,可她的苦寒依然超出了我的预想。气候恶劣,水质粗硬,空气干燥,紫外线强,夏天赛火炉,冬季似冰窖,挑战生理极限。如果说,自然条件的恶劣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那么,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孤独寂寞,则是对心灵的煎熬。每当关山月圆,繁星满天,便分外想念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也曾忍不住泪洒边疆。
雪飞炎海变清凉,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磨的是意志;在寂寞的履职中修行,修的是初心。我戴上乡亲们赠送的奇曼花帽,走进铺满斯尔马克彩毯的毡房,与边疆人民共饮一碗茶,同吃一块馕;我穿梭在硕果累累的红枣林,站在“八月新疆见雪原”的万亩棉田,与当地干部凝心谋展,携手话桑麻;我多次到田间地头慰问调研,宣传党的政策,共商脱贫致富。
奋进路上,我和几百名名援疆干部,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顶着夏季50度的高温,冒着冬夜零下30度的极寒,舍儿女情长,取家国大义,用如火热情催放民族团结之花,用胡杨精神铸就时代使命丰碑,诠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酷暑的田地间,凄凉的塔里木河畔,茫茫的戈壁滩上,冰冷的天山脚下,处处都有援疆人躬耕的足迹、奉献的身影……
情谊至深处,他乡亦故乡。三年多的援疆时光,说短也短,短得来不及播种更多的梦想;说长也长,长得足以让我用一生去怀念守望。
捧起黄河水,难忘关山月。每逢哈密瓜飘香、雪莲花盛开的季节,每当《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旋律响起的时候,援疆期间的点点滴滴,都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仿佛再一次扬鞭策马,从黄河岸边,奔赴塞外关山,去探访喀什古城的庄重、楼兰古城的神秘、红其拉甫的威严、星星峡的苍凉和帕米尔的高旷,更有哈萨克马肉的恣意、十二木卡姆的灿烂、奶茶的醇厚和巴郎子的笑声在风里荡漾……
最清晰的脚印,往往镌刻在最坎坷泥泞的道路上。挥汗洒泪西域行,和衷共济新疆情,韧中立、难中进,行无愧、心无悔。三年援疆生涯,给予我一生最厚重的馈赠。
一帧帧画面,难绘恢宏蓝图之万一,难表情怀深处之汹涌。唯借梦回新疆,予我前行动能。心心念念的新疆啊,我难舍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