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与我有缘,除了家族亲戚在新疆工作定居外,我也因工作原因二次进疆。前次是在伊犁河谷参与墩那高速建设,这次是哈密交通柔性援疆及参与大长沟公路项目建设。
儿时,新疆是个很遥远的地方,远在新疆的亲戚偶尔会回到河南老家,会带来一些关于西域边疆的奇闻趣事、历史典故和香甜的葡萄干,自那时起,幼小的心灵就对新疆产生了无穷的憧憬和向往。
2017年,因伊犁州墩那高速建设工作需要,我首次踏上了新疆伊犁河谷的大地,当飞机落地踏出机舱的一瞬间,我就被远处的雪山和近处的圆圆的绿色山包所震撼,三年的伊犁生活,让我第一次深深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朴实真诚。后来有一首歌《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比较流行,里面提到的那拉提、杏花沟都是当年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每次听起,都会勾起很多不舍的回忆。
2024年,按照对口援疆工作安排,我再次向西而行,来到了哈密瓜之乡、新疆门户之称的哈密,在哈密市交通运输局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交通柔性援疆及为期二年的大长沟公路项目建设援疆之路。
再次踏上边疆的土地,听到似曾相识但又听不懂的民族语言,闻到熟悉的烤肉热馕香味,回到山川荒漠间的公路建设工地,我再次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我和新疆的缘份似乎是命中注定的。
不忘初心 筑梦天山
这一年的工作是充实和辛劳的。怀着交院技术集团领导的重托和援疆前指的殷殷期盼,这一年我和我的同事们与哈密交通的同仁们奔赴在荒漠戈壁筑路一线,工作内容与内地是一样的,但每天奔赴的里程是不一样的。在内地,一条在建道路一般几十公里,而这边都是上百公里,别说检查,就是在路上到目的地都要好几个小时,路上的连续颠簸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哈密交通人的不容易,他们克服西部荒漠戈壁“无水无电无信号无人有沙尘暴”的恶劣条件,在荒漠戈壁无人区里打造出一条条希望之路。
我有幸参加了哈密至敦煌公路的通车仪式,那是一条200公里的出省通道,从哈密交通人甜蜜的微笑和热烈的欢呼声,我读懂了他们内心的自豪和幸福。走在哈密到敦煌的路上,已经退休但还坚守岗位的刘大姐,给我们讲述了他们修这条路的故事,她会指着某个地方,说这是二工区的驻地,那是三工区拌合站的位置……从她热情洋溢的脸上,我看到一代哈密筑路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热爱,也加深了我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此外刘大姐还讲到在哈密交通建设的多条公路中,有一支“红色娘子军”项目管理团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克服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撑起了哈密交通建设的半边天。作为一名援疆的中原男儿,我也深受震撼,我想我应该在这里做的更好才能不忘初心、不负重托。在大长沟项目建设中,驻地是在戈壁滩上,水都是从几十公里外拉来,每遇狂风,都是十级以上的大风,都感觉要被吹走一样,但工作必须认真进行,每周至少要巡视一遍,指出现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一年来,项目建设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认可,这也是内心比较欣慰的地方。
不远千里,酿造甜蜜
这一年的生活是惬意和甜蜜的。来到哈密下飞机的那一刻,就收到了同事们送的鲜花,倍感温馨和甜蜜,这是平生第一次收到鲜花,满满的仪式感,一下子拉近了河南、哈密和我的距离。一年来,这样的甜蜜和感动随处可见,我忘不掉工地巡视晕车时同事们递过来的风油精,忘不掉炎炎夏日办公桌上堆放的冷饮,忘不掉七一党生日庆典同台演出的话剧,忘不掉红星一场地窝子前那一场场庄严的宣誓,忘不掉病榻前仍不忘工作的援友们,忘不掉在工地彩钢房内领导们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古诗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但现在感受到不止哈密交通人的关怀,还有援友及客居哈密诸多河南老乡们的盛情,阳关外依然温馨不乏故人。有人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居住生活超过一年,离开后仍不时的想起和牵挂,可以称之为第二故乡,我想:哈密当之无愧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是哪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这是镌刻在河南援疆前指的宣传语,不仅仅刻在墙上,也深深刻在每一个前来援疆的同志们的心里,激励着更多的援友坚守在豫哈情深的友谊里。
“千里援疆路,一生援疆情。”这是河南交通援疆的刘庆局长经常给我们讲的话。相信若干年之后,我们都会在某时某刻共同回忆起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万年胡杨不语,默默守护着荒漠戈壁边疆。冰清雪莲沁香,轻轻诉说着高洁清廉坚强。千里奔赴豫哈,奋力谱写着互助发展安康。
援疆之路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等到来年,我们会看到有更多的同志们千里奔赴,我愿意同他们一道去胡杨和雪莲坚守的地方继续努力铸就豫哈两地不朽的辉煌。
作者:哈密市交通运输局援疆工程师李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