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一个学期一晃而过,回望自己援疆支教的历程,虽是二次援疆,但心中依然感慨万千。
挑战与机遇
我首次援疆是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当时受疫情的影响三个学期的时间只在哈密火车站和汽车站有过短暂的停留,对哈密市区及周边了解甚少。在我的印象当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神秘的存在,以至于别人问我兵团是什么样子时,我竟无从回答!
初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我面临的不仅是新的教学环境,还有完全不同的学情。因学校工作的需要,我被安排担任八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担任过语文教学了。
虽然所教学科与我之前担任的学科不一致,但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深知这是组织的信任,也是援疆人不容推卸的责任。面对新挑战,我抽出时间向各科老师了解学情,找班里的学生谈心,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和教研活动,主动听当地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和经验。面对班级学生基础薄弱,纪律意识淡漠,课堂习惯不良的情况,我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堂内容,认真备课,力求将知识以最有趣、最实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后来学校又给我安排了八年级两个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我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把语文教学与道德与法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课堂学习习惯。我坚信只要学生有一点改变,这就是进步!这就是优秀!
坚守与奉献
在十三师新星市援疆支教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的内涵。我参观了红星军垦博物馆,场馆里展示的一件件物品让我感受到第一代军垦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豪情壮志,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对建设边疆的坚定决心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在地窝子遗址,我感受到他们“艰苦创业”的不易,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每一个地窝子,都见证了他们艰苦创业的艰辛。我到过十三师下辖的几个团场,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棉花田、辣椒地、葡萄园,田地里的滴灌系统,机械化收获的场景,一包包的棉花卷,让我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开拓进取”的丰功伟绩。
兵团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品质,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力量。它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爱学生,尊重家长,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我深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的过程。因此,我尽力帮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所提升,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生活中找到方向。
坚持与不懈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济源市,这里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援疆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不断前行。
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和学情,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时候,一节课需要反复修改多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候,孩子们参差不齐的学习进度,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辅导;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的课堂纪的反反复复,一节课管理就占用了大半的时间。但我没有气馁、从未退缩,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苦口婆心地劝说教导,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饮食和气候的不适应,和家长交流时的语言障碍等。但我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与当地教师、学生和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共同营造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
援疆支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也是一段充满感动和收获的旅程。在这一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兵团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这些精神不仅是我援疆路上的指引,更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这里,我不仅传授知识,更收获了精神的洗礼。我将带着这些精神,继续前行,为学生的成长付出更多的心血,浇灌更多的汗水,不负援疆支教的初心,为边疆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兵团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援疆教师翟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