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生命自有最美的旋律。
无论何时何地,使命和爱的种子一旦落入泥土,
就会开出迷人的花,结出善良的果。——题记
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有一首小诗《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我遇见这样一颗“灰蒙蒙”的星星。一个很平常的午饭后,路过校园的核桃林,我看到几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地捡核桃,这是多么一幅欢快祥和、岁月静好的画面,我拿出手机准备定格美好,发现了我班不交作业“专业户”,我强压心中怒火,微笑着对他说:“萨拉伊丁,快进班写作业,当心时不时掉落的核桃砸到头”。他满不在乎的说:“砸砸就聪明了,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呢!”
他忙的不亦乐乎,丝毫没有进班之意,我拉着他胳膊“拽”进了班。他坐下心不在焉地翻着书,右手不停地拨弄着钢笔,突然笔帽“嘣”的一声飞出好远。我有点生气,赶紧走过去,“咚咚咚……”教室里只剩下我的脚步声,脑中正思考要怎么批评他,只听得“嘎吱”一声,我心里咯噔一下,低头一看,“坏了”,我居然把他的笔帽踩扁了。为了不失教师的威严,我故作镇定。还没等我道歉,这时身后窜出一个黑影,一个箭步捡起瘪平的笔帽,放声大哭。14岁一米七五的男孩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不禁心头一紧,诚恳地对他说:老师不是故意的。他还是气呼呼的,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学习,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说会送他一支新钢笔,他才点点头回教室。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心中的石头并没有就此落下。这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过激行为?联想到曾经看过《教师教育》杂志上关于孩子过激行为的心理分析:“溺爱孩子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压力会让孩子变得焦躁不安,这些都是造成孩子偏执的罪魁祸首,而偏执更是形成过激行为的主要因素。”
孩子的过激行为会不会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系呢?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约来了他的妈妈。通过一番交谈,我了解到,孩子爸爸脾气比较急躁。受家庭影响,孩子的性格也变得冲动倔强,动不动就生气、哭闹。家长也意识到孩子存在一些过激行为,却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因为自己童年缺失关爱,对自己孩子从舍不得打骂呵斥,总是百依百顺。
找到问题的症结,自然要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我先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直面问题,提醒父母对待孩子要多一点严厉和耐心,最后从同是做母亲的角度,给她家庭教育方面分享了一些建议,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
结束谈话前,我将一本《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送给了她,希望通过我和她手牵手,除去孩子心灵的尘垢,把光明和温暖,撒播在孩子心里,让他感受美好温暖,变得自信豁达,变得润泽饱满、富有生机。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师生间的每一次心灵碰撞都可能成为改变的契机。之后的每一次谈心,坐在校园育林园的石凳上,没有批评指责,只有真诚倾听,我让他倾诉青春期成长的烦恼,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挫折,一次次拉近和他的距离。一学期下来,萨拉伊丁变了,眼里有了光,成绩稳步提升,还主动帮助同学。
教育是爱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对待一些“蒙蒙亮”的孩子,总得有人拿着水桶和抹布,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从我们触手可及的那一刻开始,做一个擦星星的人。
是星星,就总会亮的。哪怕,再灰蒙蒙,也终有可能,亮晶晶。
作者: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学校援疆教师刘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