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踏这片土地,入眼是广袤无垠却略显荒芜的大地,狂风呼啸,砂砾飞扬。我不禁自问:先辈们是如何在这艰苦卓绝之地扎根的?随着与兵团人四个月以来的深入接触,答案逐渐清晰——是那融入血脉的兵团精神。
“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兵团精神,是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热爱。吾校之师,源自四方:有自彩云之南者,携边陲灵秀;有自蜀地四川者,蕴天府才情;有陇右甘肃之士,具西北豪爽;亦有中原河南之师,承华夏古韵。志者合,不以山海为远。无数有志青年告别亲人,穿越茫茫风沙,扎根新疆戈壁。他们不问归期,只因心中装着祖国的边疆安稳,用热血抵御荒芜,用青春守护国土,这份赤诚的家国情怀,是兵团人世代坚守的力量源泉。
兵团人的“无私奉献”时刻震撼着我。有的家庭几代人扎根边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看到即将退休的牙合甫·依沙克老师、亚森等老教师,为了教育事业坚守,为了民族地区孩子的成长,多次放弃了回城机会,面对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以非凡的毅力,几十年如一日,在讲台上默默耕耘,将知识的火种传递给每一双渴望的眼睛,用生命的厚度铺垫孩子未来的高度。
艰苦创业,是兵团历史的厚重底色,是兵团人的日常。没有住房,就住地窝子;没有工具,用双手去造;没有水源,肩挑背扛也要挖渠引水。我支教的学校,听老教师讲述当年也是在荒地上建起来的,前辈们一砖一瓦,历经磨难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开拓进取”让兵团与时俱进,让兵团教育持续焕发生机。我和当地教师一起,尝试引入新的课程资源,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孩子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前沿理念,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多元教学,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知道一切辛苦都值得。
一个个感人的兵团故事让我热泪盈眶、内心激动不已。兵团在哪里,兵团精神就在哪里。兵团在哪里?在大美新疆、在天山南北、在戈壁原野,在屯垦戍边的长河里;在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忠诚里。在维稳戍边的使命里,在民族团结的贡献里,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里。
兵团精神在哪里?在党中央的关怀里,在兄弟省市的援助里,在援疆人的情怀里,在共和国的丰碑里,在兵地融合的共建共享共赢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里。
援疆干部、师市教育局副局长李瑞林前不久来学校暖心慰问,情牵边疆教育一线,关切询问援疆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在交流座谈会上,李局长真挚地说道:“援疆教师满怀一腔赤诚,远离家乡亲人,义无反顾奔赴四千里之外的新疆,为边疆地区孩子成长付出心血……”话语落地有声,掌声随之响起。援疆教师眼眶泛红,讲述初来的不适应以及如何在十三师教育局、援疆前指、学校领导和同事帮助下一一化解,如今深爱这片教育沃土。
最后李局长还殷切嘱托:惟有艰辛方显坚守之勇毅,惟有勤勉方显笃行之珍贵!老师们要继承和发扬兵团“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兵团精神是一部鲜活的教材,要将兵团精神融入平时的工作、生活和课堂中,续写兵团辉煌,守护祖国边陲。
踏进新疆门,就是新疆人。作为一名援疆教师,会永远铭记浩瀚的兵团历史,将兵团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化作知识的清泉,浇灌边疆孩子的心田。兵团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援疆前行的路,也点燃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新热情。
作者: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学校援疆教师刘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