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大雪一场场的下,气温持续下降,最低时气温已经达到-25℃。尽管晴天时阳光明媚,但积雪依旧不化,整个县城依旧冰雕玉砌,这样的场景让来自河南最南边城市的我感到很新奇,也很喜爱。
我叫谭红,是一名中医医生,今年5月来到巴里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援疆医生。从豫西南到东天山,两地相隔三千公里,从米饭到拌面,气候、生活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从来到这里,我就深深喜欢上了这里的纯粹。
这里的老乡非常喜欢中医,每次去义诊都是水泄不通。而且最让人感动的是有的老乡知道我们要去义诊,不辞辛苦从很远的地方早早就赶到义诊的地方等着我们。所以每次义诊,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小村庄,还是几百公里之外的矿区,我都义无反顾。
巴里坤地方大,每个地方之间都相隔比较远。记得今年9月份,我们一行人前往距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医院200公里外的大红柳峡乡和萨尔乔克乡义诊,一路上茫茫戈壁滩,寂静又空旷。
早上9点出发,足足跑了2个半小时,才在11点半才抵达目的地,这里是哈萨克牧民同胞聚集地,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乡们出行困难,缺医少药的困境。
我看着眼前被病痛折磨的患者,有的四肢变形,有的年纪不大却佝偻的身子,骨关节病,类风湿,胆囊病等等巴里坤当地普遍病种高发,我的心也随之揪起来。那一天,我几乎看诊了两个乡镇当场所有哈族患者,并且在看着过程中一直告诫自己,要再仔细一些,医嘱要再详细一些,竭尽所能减轻他们的病痛。接诊中看到他们真挚的眼神,我也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援疆医生的依赖和感激之情!
晚上7点多,义诊结束,我们赶回县城,但我的心里始终牵挂着那些哈族的患者,计划着安排再次去给他们义诊。
12月19日,又是一个冰封的早上,我们一行四名援疆专家前往巴里坤养老院义诊。敬老院大部分老人年纪大,听力下降,我就提高嗓门交流,有一部分少数民族老人语言不通,需要找来义工翻译才行,很多老人用药错乱,服药不规律,我都耐心沟通,确定老人们真真正正的听明白。
义诊结束后,正当我们收拾东西时,养老院义工过来邀请我们和老人们一块吃午饭。原来是敬老院的老人看我们辛苦了一上午,又正好赶上冬至前夕,要求义工无论如何要留我们一块吃饭。简简单单的一碗巴里坤特色“冬至饭”,我的心比吃了新疆葡萄还甜,也再次让我感受到了新疆人的质朴和热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援疆医生,我不仅要把医术带进来,更重要的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升科室医生技术,做到人走技术能留下来,让巴里坤的医生们即使在我结束援疆离开后,也能让患者通过中医减轻病痛。
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中医诊疗团队,我通过"师带徒"的模式,从理论知识学习到临床实践操练、言传身教,悉心指导。
在门诊的时候,指导他们如何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病房,教他们如何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我还要定期开展业务讲座培训,将我所知道的医学知识倾囊相授。
认真的施教,他们接受很快,他们从最初的懵懂到如今能够独立完成的疾病的诊疗及处方,还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复杂的患者病例,我感到很自豪,因为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希望的种子。
援疆有归期,情谊无止境。转眼间,我已经在巴里坤7个多月了,也从最初的气候不适应,吃饭不习惯变成了现在的舍不得。所以在闲暇之余,我就会用手机记录巴里坤的美景,抬头的蓝天,转角的古楼,草原的牛羊,雪山上的白云 ,冬季漫天的雪花,民族服饰的哈族同胞,这些都是我在巴里坤最深的眷恋。
在看诊过程中,总有患者关心的问我在这里习惯吗、想家吗?我都笑着回答说这里挺好的,这里有我热爱的援疆事业,都说“一次援疆情,一生援疆人”,这也许就是“豫哈情深”的真实写照,巴里坤将成为我一生的第二故乡!
作者: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援疆医生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