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馈赠与使命的召唤
2024年9月20日下午6点,此时的天山已染上金黄,凛冽的山风裹挟着戈壁的沙砾掠过建筑工地,我正站在哈密市的施工现场指导最后的工程验收。就在这时,电话那头传来了期待已久的婴儿啼哭声,这嘹亮的啼哭瞬间击中了我的心房。
此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在两千多公里外的郑州市中心医院,我的妻子刚刚经历了生命的奇迹,带着巨大的痛楚为我们迎来了重达八斤一两的儿子。透过手机屏幕,我看着她略显苍白却依然坚强的脸庞,看着她额头上还未擦去的汗珠,听着她虚弱却温柔的声音,泪水再也止不住:"老婆辛苦了,对不起!"
这一声歉意,包含了太多说不出的心疼与愧疚。作为一名河南住建厅、河南五建建设集团的援疆干部,我不得不在妻子最需要我的时候,选择了坚守工作岗位。这个艰难的决定背后,是对援疆使命的坚定承诺,更是对这片热土无声的深情。每一个无眠的夜晚,我都在思念和责任之间挣扎,但内心始终坚信:认真做好质量监管工作,就是对这片土地、对我的家人最好的回报。
使命在肩:从郑州到哈密的抉择
2024年6月,当组织征询我援疆意见时,我没有丝毫犹豫就点头应允。作为本批六名柔性援疆技术人才之一,深知这既是组织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临行前的动员会上,集团领导语重心长地叮嘱:“要发挥专业特长,为哈密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份嘱托,我一直铭记在心。
出发当天上午,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柔性援疆人才动员会,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李新怀代表厅党组作重要讲话,用包含深情的话勉励我们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深化交流合作。午后,厅领导又专程赶到郑州机场送行,目光盛满了组织的嘱托与期许。看着领导们殷切的目光,我暗暗下定决心:到达哈密工作后,一定加强团结、不辱使命,体现河南住建人的良好形象和专业水准。此时手机震动传来妻子的声音,已怀胎六月有余的她虽不能来送行,却在电话那头轻声说道:“老公,你是去完成光荣的援疆使命,我和孩子以你为傲,家里有爸妈照顾,你就安心工作吧”。听着她极力掩饰的哽咽,我的眼眶瞬间湿润,她默默的理解与支持,不仅是我坚守岗位的动力,更是我履行援疆使命的坚强后盾。到达哈密后,我立即投入到哈密市住建局质量服务中心技术负责人的工作中。
从炎炎烈日下的实地勘察,到寒风凛冽中的现场督导,从内业资料规范化到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始终坚持"质量就是责任"的理念。记得刚来的第一周,在一处在建工程项目检查时,发现混凝土原材料存在质量隐患。当时正值初夏,在工地长时间的暴晒下还是有了夏天特有的热晕,但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我和同事们顶着炎热,反复核查取样检测数据,最终找到了问题根源,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整改方案。
匠心筑梦:播撒专业的希望种子
哈密的建筑行业对专业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作为一名拥有多年工程管理经验的援疆干部,深知"传帮带"的重要意义。半年来,同质量服务中心的同事们一起走访了哈密城区90多个在建项目,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检查65次。每到一处,都会仔细检查施工工艺,详细记录问题要点,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在哈密市住建局、哈密市建筑业协会组织的哈密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培训中,我不仅带来了河南五建承建的郑州市郑发大厦鲁班奖申报全套资料作为范例,更将十六年来积累的施工质量管理要点、安全管理经验和建筑工程技术创新案例,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一位学员。从最基础的图纸会审技巧,到复杂的施工工艺控制,从质量通病的防治方法,到重大安全隐患的排查要领,我都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大家。通过三次12个课时的专业讲堂,累计培训施工八大员、二级建造师等建筑行业从业者650余人,每一次授课现场都座无虚席,学员们专注的眼神和不断提出的专业问题,让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对知识的渴望。
生命时刻:艰难抉择中的坚守
九月,当妻子进入预产期时,新疆铁道与能源技术学院的工程验收正值关键阶段。这所即将开学的新校区承载着数千名学子的求学梦想,工程质量和工期都不容有失。为确保学校如期投入使用,我和同事们坚守施工现场,细致检查每道工序,配合做好分部工程、单位工程验收工作,确保了新校区保质保量按期投入使用。想到千里之外即将临产的妻子,我选择隐瞒了这个重要时刻,与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只为按时完成这项关系着莘莘学子的重要工程。
让我感动的是,当同事们得知我喜得贵子的消息后,整个科室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哈密市住建局质量服务中心阿布力力木站长放下手中的工作,专程去集市采购了最好的红枣和干果,说这是哈密最有营养的特产,一定要寄给坐月子的妻子;细心的维吾尔族提拉大姐、监督员梁建华、监督员焦威鹏更是送来一件件精心挑选的婴儿装。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第二个家的温暖。哈密市住建系统的同行们说:“庞飙同志业务能力过硬,综合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援疆精神,什么是为民情怀,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样的评价,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情暖天山:援疆路上的深情与坚守
每每通过视频电话看到妻子日渐隆起的腹部,内心总是充满愧疚。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我始终坚持"五个必到"原则:重大节点验收必到、质量问题整改必到、安全隐患排查必到、技术交底指导必到、疑难问题会诊必到。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的最后一丝余晖,我的身影始终穿梭在哈密的各个建筑工地之间。累计参与单位工程验收、分部分项工程验收、重要节点验收154次,每一次验收我都会仔细检查每个细节,确保不放过任何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半年来,我们共下发质量管理限期整改通知书和质量监督记录379条,督促整改质量安全隐患226项,每一次检查,每一份记录,都承载着对这座城市建设的一份责任。
为促进哈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我主动与两名年轻同事师徒结对。从最基础的工程质量管理理念到具体的安全技术规范,从传统的施工工艺创新到现代化的项目精细化管理,我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知识倾囊相授。在一次楼板裂缝处理时,我结合以往经验,向年轻同事详细讲解了裂缝的成因分析方法、检测手段和处理方案的选择依据。从裂缝的走向、宽度、深度测量,到补强方案的制定,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讲透讲实。看着他们认真记录的样子,我深感这种经验传授的价值。
情系两地:援疆精神的永恒传承
如今,当我通过视频第一次看到儿子的小脸,内心既有遗憾,更多的是对援疆使命的坚守。那皱巴巴的小脸,那微微颤动的小手,都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我相信,等他长大后一定能理解父亲的选择,理解为什么爸爸会在他出生时不在身边。在这片热土上,我不仅收获了事业的进步,更践行了一名援疆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援疆虽是短暂的半年,却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最宝贵的印记。
从炎热的盛夏到寒冷的深冬,亲眼见证了哈密市一个个工程项目的完工,也见证了一批年轻工程师的进步,更见证了豫哈两地人民心心相印的深情厚谊。当我走在哈密的街头,看着那些自己参与把关的合格建筑工程,内心充满踏实和欣慰。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不仅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更已然成为连接两地的坚固纽带。
当我即将踏上归程的时候,内心满是不舍。带走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留下的,是对哈密建设的期许;播撒的,是两地人民心连心的美好希望。我知道,这六个月的援疆岁月只是一个起点,这份为民服务的初心将永远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援疆的脚步终有停歇,但这份为民情怀将永远流淌在豫哈两地人民心间。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援疆干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永志难忘的使命担当。
作者:河南省住建厅派驻哈密市住建局柔性援疆干部庞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