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已经考试8次了,都没有通过,已经郁闷了!” “老师,学普通话有没有捷径啊?”,坐在我对面的买买提江老师总是为此苦恼,他是一位三十来岁的来自南疆的跟岗教师,每天都很用心、很努力的学习普通话,但是总是不达标,这种困扰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提起普通话测试,学校的维族老师心里都“扑通扑通”的,一脸愁容,我能真实的感受到他们的焦灼不安和急难愁盼。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河南省普通话测试员,我自告奋勇承担了学校23名维族老师的国语培训任务。
(一)
培训开始之前,我做了大量工作,准备教程和方案。学校主任看我备课那么认真,抿着嘴笑着说:你不要搞得那么复杂哦,不是你想的那样。我想的什么样,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第一天培训,我提前到教室,没有一个人,11:30开始上课却没有一个老师来。11:33,三两个人,接着陆陆续续来齐了。老师们坐的很分散,刚坐下就纷纷说,“第四节有课要提前走”“一会儿有会议要参加”。确实,老师们都很忙,上课、备课、看自习、改作业,事无巨细;教研会、段务会、班主任会、全体会,事必躬亲。因此,学校把国语培训时间定在周三上午11:30-12:10大课间。
为了让老师们安定下来,我给大家放了两段视频,我给大家介绍开封的历史和名胜古迹,介绍开封的历史,用美食、美景抓住老师们的注意力。过去我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我们要说,说好普通话,天下是一家,老师们都颇有感触。作为老师、作为父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说好普通话非常有必要,一是工作需要,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二是给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老师时时刻刻是示范;三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四是方便自己与更多的朋友沟通,老师们很认可,因此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好从说普通话开始。
树立信心是老师们学习普通话的关键。因为老师们年龄偏大,并且练了好多年都没有一点成效,有的老师参加了七八次普通话测试,已经没有信心了。我告诉老师们只需要把音调拗过来就行,因为从出生到现在三、四十年的说话习惯,也要一天一天的改过来。
万事开头难,我带着老师们一遍一遍的练习,老师们开始一点一点进入状态,从刚开始四五个跟读的,到二十多位老师都跟着读起来;从不张嘴到跟着我大声读出来,从不屑一顾到专心致志。直到上课预备铃响,老师们才纷纷离开教室。
(二)
通过第一节课,我找到老师们学习普通话的问题所在,并找出对应的措施。
问题一:四声不分。维族老师说话都一个平声调,四声不分是难点。
措施:结合老师们特点,我编辑了《普通话教程》,尤其加强音调练习。把常用的“上声”“去声”字归纳总结到一起,让老师们反复读,在诵读时,眼看耳听、口说脑记、手头同时标音调,老师们像个孩子,跟着我拗着头,指手画脚不亦乐乎。
问题二:培训多次劳而无功。起初,我发现一个老师把阴平读成阳平了,我给他纠正,他说我读的就是阴平。我意识到,老师们自己读错了,但是没有意识到,还在反复练习。这就是培训那么多次,都没有效果,因为培训大多是大课,老师不能一对一指导、纠正,自己读出来的音调是错的但是浑然不知,还反复读,劳而无功,方向错时,越努力越坏事。
措施:学校要求我周三上一节课,我坚持每天上午11:30-12:00利用大课间时间,到专递教室。和大家一起练习普通话,我现场指导,随时纠正。我让老师们自愿,但是都很“自愿”到场,因为需要。一周下来,老师们的读音标准了许多,非常有效。老师们很认可,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因此每天都很积极、很主动的来学习普通话。
问题三:习惯的问题。学习普通话的老师从三十到五十多岁的都有,说年龄大了记不住了。说了几十年的读音要一个字一个字去改变。
措施:我想了好多办法,利用业余时间,我把短文录制成小视频,发到群里,让老师们跟读;我把带拼音的朗读作品打印出来,给老师们每人发了一张,“拼音”就是拐杖,先拄着拐杖走路,形成肌肉记忆,再独自行走;反复朗读一篇短文,每天读、反复读、耐心读,直到把这篇短文读的标准且流利,再攻克第二篇。老师们都很配合我,读的特别卖力,目光也越来越坚定。
(三)
老师们内心都有学习普通话的愿望,尤其是维族老师,他们更迫切需要,因此,我教授普通话时,语言上鼓励、态度上耐心、表情上亲和,要让老师们有乐学、爱学、主动学。学校要求我一周一次课,练习普通话必须每天强化,我每天11:30-12:10大课间时间就在专递教室给老师们培训普通话,老师们的热情很高,只要没有课,他们都很乐意去读一读,说一说。计划半个小时的培训,每次都是40分钟、50分钟。阿达来提.嘎依提老师最认真,每次结束都问我有事没,想再读一遍让我听听,我特别高兴。
每堂课结束后,老师们离开教室时,都深情的对我说一声老师辛苦了,我深知那是老师们发自内心的感谢,真心教授、真心对待、真心希望,会有真实效!
(四)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中介,是文化交流、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学习普通话,让我们相亲、相通、相融。
援疆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我时常问自己,就从小事做起,从老师最需要的事做起,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便是援疆的经历和意义。
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援疆教师:鲁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