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赴疆 从黄河之滨到天山脚下
2024年3月14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中原大地,刘皓带着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和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殷切嘱托,怀揣着家人的牵挂与不舍,踏上了援疆的征程。临行前,妻子连夜为他整理行装,从厚重的羽绒服到轻薄的T恤衫,将28寸的行李箱塞得严严实实,每一件衣物都叠得整整齐齐,仿佛要把一整年的关怀都装进这方寸之间。
飞机穿越云海之间,父亲的期望和女儿的泪水始终萦绕心头。三个多小时的航程,窗外的景色从华北平原的阡陌纵横,渐渐变为河西走廊的苍茫戈壁,直到巍峨的天山群峰跃入眼帘——那终年不化的雪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广袤无垠的天地间,一种使命感和敬畏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我能适应这片土地吗?能圆满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吗?这段经历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成长?”刘皓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随着机舱内响起准备降落的广播,他的掌心微微沁出汗水。但当飞机缓缓下降,俯瞰这片壮美辽阔的大地时,一个坚定的声音在刘皓心底响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片热土,必将见证我的承诺与担当!
初识哈密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赴任前,刘皓查阅了大量资料:哈密市总面积相当于河南省总面积约85%,常住人口不足百万,聚居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民族。哈密市区不大,案件量比郑州少,气候相近,时差两个小时——似乎一切都不难适应。然而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现实很快给了他新的认知:
地域之广:哈密市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近20个郑州市,辖区跨度极大,办案往往需要长途奔波。曾记得办理一起矿山纠纷案件时,为实地勘验,刘皓一行驱车数小时穿越茫茫戈壁,行程几百公里,一路上荒芜人烟,途中还经历了沙尘暴的洗礼。
案件之特:这里相当一部分案件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双语诉讼成为常态。刘皓曾审理一起涉及哈萨克族牧民的草场纠纷,为准确理解民俗习惯,专门向当地民间调解人请教。
同行之韧:这里的同事早已习惯加班加点——深夜的灯光、伏案的背影、周末的讨论……大家的敬业深深触动了刘皓。“刘老师,我们这里没有加班的概念”,民一庭书记员小张这句话提醒了他,在如此广袤的辖区内,开一次庭往往需要往返一两日之久,确实不能以正常上下班论之。
履职担当 既做“输血者”,更当“造血人”
初始履新,一起疑难、复杂的案件便交给刘皓办理,当那十几本卷宗重重落在办公桌上时,他感受到哈密中院同仁沉甸甸的信任。
某设计院与某建筑公司之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因双方矛盾由来已久,早已演变成缠绕着多起关联案件、多次信访的“戈壁荆棘丛”。某建筑公司申请整个商事团队回避,双方争议大、诉讼多且有高度信访隐患,哈密中院经研究决定由刘皓办理该案。该案由主管副院长(河南高院援疆干部)担任审判长,由刘皓主审。庭前通过阅卷,刘皓梳理了案件证据,归纳了二审的争议焦点,制作了阅卷笔录,由于庭前准备工作充分,因此庭审过程十分顺利。
庭后,双方代理律师均表示河南法官审理思路清晰,法庭调查仔细,业务精、素质高、态度好,询问的问题都是争议双方密切关注的问题,纷纷为河南法官点赞。
2024年底,刘皓收到一起确认合同效力的案件,当卷宗封面上履行标的额“近百亿”的字眼刺入眼帘时,他的额头微微渗出冷汗——这起某能源巨头与某建设公司之间的合同效力纠纷,不仅是哈密中院提级管辖的难案、繁案,更是牵动着多家上下游企业、股东以及数千个岗位的大案、要案。
为了提高办案质量,刘皓按照要求将审理进度进行了多次汇报;为了查明案情,他多次奔赴千余里外调查、取证;为了了解合同缔结、履行、僵局的背景,他多次到矿山进行实地走访;为了妥善化解纠纷,他多次与争议双方以及案外人沟通和解方案。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高质量办理案件、妥善化解纠纷,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利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市场经济良好的交易规则;这一切,当事人、案外人都看在眼里,他们衷心希望刘皓延长援疆时间,希望案件由他办理完毕。
很多当事人喜欢和刘皓聊天,当事人说虽然他说的法言法语听不懂,但是他会把法言法语翻译成老百姓能听懂的“俗话”,很契合老百姓的语言习惯。很多律师当面或打电话说喜欢参加刘皓的庭审,认为他主持的庭审质量很高、案件事实查的很细致、总结的争议焦点既准确又专业,放心他办的案子。
两级法院的许多同事喜欢刘皓领学的案例,喜欢他将甲、乙、丙、丁、A、B、C、D编写为案例里的主人公,喜欢他把抽象的法律规范还原成活生生的日常生活,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活灵活现。
作为郑州中院首批为期一年的援疆法官,刘皓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业务理论水准始终是法官开展好审判工作的核心基石。
乍到哈密中院,他负责民一庭的整体工作,为此他号召民一庭全体干警每日进行晨学,以最高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入库案例为切入点,将民法的基本原理与语言、历史、时事等法学的基础学科穿插入案例中进行互动学习。从物权和债权两条主线出发,先学习法理再研读法条,先搭建体系再填充内容,努力将民法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宏观上对民法进行体系掌握,从微观上处理好个案,以求达到提高文书质量和良好裁判效果的目的。
援疆期间,刘皓多次和哈密中院同事一起到巴里坤、伊州区等地开展普法宣传。
在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普法活动融入到“甜蜜哈密、葚是想你”的桑葚节中,群众载歌载舞,品美食、赏民俗、学法律。针对生活中常见的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等纠纷,他结合具体案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群众耐心解答,在特色普法里挖掘民族文化的共通点,新颖的普法形式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点亮了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信念灯塔。
情暖边疆 入疆融疆,从“异乡客”到“自家人”
初到哈密的前两周,干燥的气候让刘皓的鼻腔布满血痂,时差常常让他在凌晨两三点望着手机里家人的照片辗转难眠。不管是时差、孤独还是水土不服,这些困难都好克服,但每天对年迈的父亲、年幼的女儿以及工作繁忙妻子的思念和牵挂才是最难捱的。
妻子在公安机关工作,加班加点已成常态,平时还要接送孩子、辅导功课;家父已年逾古稀,还要洗衣、做饭,照顾家庭日常。刘皓顾不上家,孩子住院也不能在身边照顾,无法长久陪伴孩子成长,每当夜深人静,思乡之情便涌上他的心头。
直到那个周末的中午,家门被轻轻敲开,同事端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羊肉揪片子,说道:“听说你们河南人爱吃面食,尝尝这个。”
从此,刘皓的生活被温暖包围起来。周末,朋友们常常送去各式各样的水果、美食;古尔邦节,维吾尔族同事邀请他去家里品尝手抓饭;中秋节,院领导陪他共同视频连线郑州家人。当他帮哈萨克老乡多方联系找到农产品内地销售渠道时,哈萨克老乡热情地教他跳黑走马……
如今刘皓的办公桌上摆着两样特别的纪念:一块来自天山的戈壁石,是同事们送的生日礼物;一本写满国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祝福的笔记本,记录着365个共同奋战的日日夜夜。每当翻阅那些过往的笔录,同事们一起加班的日子、当事人感激的笑容、群众送去的锦旗就会浮现在他眼前,这一幕幕就像天山上融化的冰雪,化成温泉流淌心间,情谊满满、内心暖暖。
这一刻,民族团结具象化了,各族人民就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见证了新疆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法治进步。这一刻,刘皓深感自己就是新疆人。
离别前夕,刘皓再次来到法院门口那排胡杨树下。它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千年,用倔强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就像我们可爱的边疆法官,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法治信仰,用满腔热忱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这段援疆经历,也带给他很多不一样的感受,不仅收获了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完成了精神的洗礼。未来的岁月里,他将永远铭记:在祖国的西北角,有一群用生命守护公平正义的同行者,有一片让人魂牵梦萦的热土。
刘皓说:感谢两地的领导、同事、朋友。是他们给了我这次学习、见识、成长的机会,是他们常常从家乡移步千里来看望我,是他们常常在我孤独的时候陪伴我,是他们让我更懂得、更珍惜真情真意。在他们的鼓励、支持下,我也持续帮助了一位身在四川西部大山里的爱学习的贫困学生,期待她长大成人后也有机会续写波澜壮阔的援疆故事,一起见证新疆的建设、发展、繁荣、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