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豫哈第三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教研组长张文静,2023年8月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哈密市豫哈第三实验学校担任数学教师。在当时的援疆教师王红云、徐莹莹的悉心引领下,她通过系统的备课指导、听课学习、微课讲评等,专业能力迅速提升,快速融入并胜任了教育教学岗位。
张文静老师的快速成长之路只是河南教育援疆成功实施“青蓝工程”的一个范例。在教育援疆工作中,河南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强化“师带徒”的实质性内容。这一工程不仅涵盖了师徒结对、示范课引导以及精细化磨课等多元举措,更构建了教师长期专业发展的稳固机制。“青蓝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教育援疆从“经验传承”迈向“标准化建设”。
自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以来,河南教育援疆团队以“青蓝工程”为抓手,通过机制创新、资源升级、内涵深化,让这项育人工程在哈密大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新时代教育援疆注入了精准高效的“河南方案”。
机制创新让“青蓝结对”提质增效
针对哈密教育发展新需求,河南援疆将“青蓝工程”从单一的“师徒结对”升级为“三维联动”机制。在组织架构上,建立“援疆指挥部—教育局—学校”三级管理体系,明确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统筹协调、哈密教育局细化落实、结对学校具体执行的责任链条;在结对模式上,创新“1名援疆名师+1名本地骨干教师+3名青年教师”的“1+1+3”梯队模式,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研究共同体。来自新乡的英语名师李静在哈密市八中实施该模式后,带领团队开发的“情境化听说课”获评自治区优质课,3名青年教师全部通过市级骨干教师认定。这种分层带教、团队共进的机制,使2021-2024年间哈密青年教师成长周期缩短近40%,骨干教师数量同比增长65%。
资源升级让“造血功能”持续增强
优质资源是“青蓝工程”的坚实后盾。今年5月,河南省开展“2025年中原名班主任哈密行活动”,一批中原名班主任跨越千里组团来到天山脚下,开启援疆送培活动。类似这样的“中原名师哈密行”送培送教活动已经进行了多批次,旨在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教育援疆综合效益,发挥河南省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助力哈密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河南教育援疆践行“青蓝工程”的有益探索,实现了河南教育援疆效能新的提升。同时通过探索“市包县”“市包校”共建机制,选派教育人才420名,实施教师引领“青蓝工程”,受益教师3000余人。一次性选派50名河南高层次人才支持哈密发展本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内涵深化让“青蓝情谊”跨越山海
教育援疆不仅是技能传递,更是情感交融与价值塑造。新一轮援疆以来,“青蓝工程”新增“文化浸润”维度,两地教师共同开展“三个课堂”建设:红色课堂上,通过线上连线让哈密学生与河南学生共学焦裕禄精神、共讲西路军故事;文化课堂里,合作编写《黄河天山共奔流》校本教材,将豫剧、皮影戏等河南非遗与木卡姆、哈萨克族刺绣等哈密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课堂中,组织“豫哈少年手拉手”研学活动,“文化润疆·豫哈少年行”“传承红色基因·寻访红色足迹”等主题的夏令营、体育活动和交流活动,深化各族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暑期就有200余名哈密学生走进河南,参观殷墟博物馆、体验黄河文化。仅2025年就开展两地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30余场次,受到各方高度评价。这些浸润式的文化交流,让“青蓝工程”成为民族团结的“催化剂”。
数据见证成长,成果彰显价值
2021年至今,河南累计向哈密选派援疆教师312人次,结对培养当地教师1800余名,带动哈密创建自治区级示范校6所、特色学校12所,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三年位居全疆前列。
从机制创新到资源升级,从技能传授到文化交融,河南援疆“青蓝工程”的深化实践,生动诠释了“精准援疆、文化润疆”的深刻内涵。其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教育的成果,也有援疆工作可借鉴的经验:把新疆所需和河南所能结合起来,在精准援疆中总结经验、健全工作机制,由点及面,凝聚工作合力,强化协同联动,才能形成更多实质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开创河南对口援疆工作新局面。
河南广播电视台援疆记者 牛啸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