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哈密瓜果飘香,医者仁心跨越山河。8月6日,哈密市中心医院隆重举行中原学者工作站新入站学者聘任暨“师带徒”拜师仪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韩新巍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素云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医学部主任秦贵军教授三位中原学者正式入站,为哈密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再添“智动力”。
河南援疆前指总指挥、党委书记、哈密市委副书记卢希望,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潘刚等领导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一豫哈医疗合作的重要时刻。
活动伊始,各位领导和中原学者在院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医院门诊部、急诊科及互联智慧医学中心,详细了解了医院学科布局和患者服务流程。学者们实地考察了在建的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工地,听取项目进展汇报。
中原学者再赴哈密
科技援疆再结硕果
中原学者是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省授予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原学者工作站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平台,此次入站的三位学者均为全国知名专家,是中原学者中的杰出代表,更是河南医疗卫生领域的翘楚和表率,分别在介入治疗、呼吸疾病、内分泌代谢等领域成就斐然。
这是继2024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科学家韩新巍教授团队在哈密市中心医院设立“中原学者工作站”“介入治疗中心”后,河南省科技援疆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豫哈医疗合作从技术帮扶迈向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
卢希望书记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中原与哈密千年的情谊,从玄奘西行到新时代援疆,他表示,专家们的行囊里装的是药剂与试剂,心中揣的是舍家报国的赤诚;脚下踏的是戈壁与绿洲,肩上扛的是团结奉献的担当,是新时代的“丝路传薪人”。三位中原学者的到来,必将为哈密医疗注入“源头活水”,助力本地诊疗技术“强健翅膀”,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顶尖医疗服务。”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潘刚指出,中原学者工作站是豫哈科技合作的桥梁纽带,去年首批工作站在哈密成效显著,此次三位学者加入,将进一步推动哈密医疗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他希望学者们“常来哈密、深耕哈密”,与哈密市中心医院加强学术交流、开展联合攻关、推进成果转化、培养人才梯队,不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和医学科研能力,将工作站打造成为河南援疆的亮丽名片。
哈密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丰斌指出,中原学者工作站为医院搭建了一个与顶尖专家团队深度合作的平台,更为医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心医院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以中原学者工作站与区域医疗中心的蓝图相结合,让哈密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师带徒”传承医者匠心
共筑健康屏障
仪式上,最动人的环节莫过于庄重的“师带徒”拜师礼。哈密市中心医院高立录、史传见等五位骨干医师向三位中原学者行拜师礼——呈拜师帖、敬茶、鞠躬,学者们回赠学术著作并寄语。一杯清茶连豫哈,三鞠躬礼立为民之志,现场氛围温馨而肃穆。
“能拜在韩教授门下,是我毕生的荣幸!”我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史传见激动地说。过去一年,韩新巍团队已通过技术帮扶使中心医院介入治疗水平显著提升,此次正式拜师,师徒将携手攻克更多临床难题。
韩新巍教授表示:“自去年工作站成立以来,我个人至少一年来两次,每次一周以上,也会抽调我们团队的技术精英,每月来工作一周,还派驻专家长期驻点,将‘输血’变‘造血’,就想把我们河南省优质的社会资源、医疗资源和优质的技术水平,全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哈密的同道,提升整个哈密市和东疆地区的诊疗水平。”
科技赋能“健康哈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2016年河南“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哈密市中心医院在技术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此次三位中原学者入站后,将通过“临床带教+科研攻关”双轮驱动,重点提升介入、内分泌、呼吸等学科水平,助力医院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李素云教授表示:“中医药是民族团结的‘健康纽带’,我们将推动豫哈中医药资源共享,惠及更多各族患者。”
秦贵军教授则计划依托工作站开展代谢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为哈密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活动结束时,韩新巍教授指着区域医疗中心施工展板感慨:“下次再来,这里将是另一番景象。我们会和哈密同仁一起,把这张蓝图绘到底!”
从林则徐笔下的“马奶酒”到今日的“师徒茶”,从玄奘传法到学者传技,豫哈情谊历久弥新。在机器轰鸣的建设工地旁,在互联智慧医学中心的屏幕前,在师徒相授的茶杯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化作具体行动,为哈密各族群众共筑健康家园注入团结奋进的力量。 援疆路远情难断,豫哈连心梦亦同。中原学者工作站是连接豫哈两地的桥梁纽带,承载着哈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计,承载着河南省科技厅和哈密市的深情厚谊。今后,河南省将持续深化“科技+医疗”援疆模式,让中原学者的智慧之光照亮哈密医疗高质量发展之路,书写新时代对口援疆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