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才援疆,是援疆工作的关键。自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到兵团以来,牢记党中央殷殷重托,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聚焦兵团深化改革和向南发展谋篇布局、精准发力,从产业扶持、教育医疗、民生项目、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推进对口援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3年来,一座座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援疆项目落地生根,援疆干部人才与兵团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凝聚起壮大兵团综合实力、履行职责使命的强大力量。
组团援疆,增强发展后劲
今年,浙江省台州市首次派出由9名医疗专家组成的人才队伍,开展“组团式”医疗援疆,9名援疆医生结合自身特长,立足一师医院发展需求,制定实施“三大建设、五大计划”,入院工作以来,已实施首例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首例术中内镜联合剖腹探查小肠止血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一师医院医疗技术空白。
各援疆省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探索“组团式”人才援疆新模式,通过人才组团、资源整合、智慧集聚,实现援疆工作效应的最大化。
广东省坚持需求导向,不断完善“组团式”人才援疆模式,向三师图木舒克累计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1人次。在89名援疆和支教教师的帮助下,三师图木舒克市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全覆盖;在115名援疆医生的带领下,三师医院率先应用多项新技术新疗法,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创建了4个一级临床科室。
辽宁省聚焦八师石河子市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创新“组团式”援疆模式。在大连、阜新、铁岭3个市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选调15名财政专业技术干部到八师石河子市开展工作,为团场财政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浙江省成立“组团式”医疗援疆团队,以建学科、强管理、填空白、带人才为目标,全面帮扶一师医院,将其打造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组团式”援疆将单兵作战、输血式援疆变为“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援疆干部人才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方式,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兵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有力促进了兵团干部人才队伍结构改善、思想观念更新、工作水平和能力提高,提升了各领域科研团队的建设水平,为推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牵线搭桥,推动产业对接
这几天,在十二师三坪农场七一酱园项目建设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项目成功落地,要感谢援疆干部于志祥,我来三坪农场考察时,于志祥陪我跑前跑后,看到于志祥这样干实事的干部,坚定了我的投资决心。”七一酱园项目负责人贾田元说。
援疆期间,于志祥主动当起了鲁疆协作的“联络员”,促成山东省禹城市与三坪农场建立干部人才长期交流机制;牵线禹城市东君乳业、鸿兴源公司等10家企业到三坪农场考察,禹城市金鲁班公司和外资机械施工公司在三坪农场建立分公司……
3年来,援疆干部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兵团各师市与援疆省市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通过援疆干部牵线搭桥,河北建投、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北锦禾农机等一批企业与二师铁门关市签订意向合作协议;北京市支持十四师建设二二四团京白梨引种基地、四十七团扶贫产业基地、二二四团电商小镇、天伦纺织标准化厂房、设施农业基地等项目,为团场集聚人口提供了产业支撑;湖南省与十二师合作,在兵团乌鲁木齐工业园建设湘疆援疆产业园……
援疆干部们积极搭建桥梁,成为兵团招商引资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在援疆干部的联络下,到兵团投资兴业,一大批产业援疆项目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引导企业赴兵团投资兴业的同时,各援疆省市支持受援地建设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区,不断增强造血能力。
加强交流,密切援受两地联系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引入了醒狮、舞龙、咏春拳等岭南特色文化活动,常态化组织三师图市各族职工群众到广东省开展“手拉手”、足球夏令营、文艺表演等活动,促进两地文化互学互鉴。各族职工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进一步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深化了认同。
河南省出台《河南省文化援疆实施方案》,与十三师深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彰显在援疆实践中。
豫剧、钧瓷、汴绣以及品牌电视节目……越来越多的河南文化名家、名品来到十三师,用中原文化润泽边陲;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与十三师党委党校结对共建,拓展干部人才培养方式……深化交往交流交融,豫疆两地紧紧相拥。
“一对一”结对援助是山西省和六师共创的援助新模式,这一模式从山西省11个市结对援助六师14个团场开始,经过复制推广,已全面扩展到援受两地机关部门、企业、学校、医院之间的全领域结对援助。
3年来,广大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发挥“播种机”和“宣传队”作用,在一次次交往交流中,援受两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这份情谊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丰碑上。
天山脚下,援疆脚步铿锵有力;大漠深处,援疆成果挂满枝头。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践行着援疆初心,担当着援疆使命,也见证着兵团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