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来自北京的讯息让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的广大师生兴奋不已——
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全国中学考古社联盟指导委员会共同组织的2023-2024年度“全国优秀考古(历史)社”评选结果揭晓,全国12所中学考古社团获奖,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榜上有名,而且是全疆唯一。
12月14日将在北京大学举行颁奖仪式,并邀请获奖学校代表参加13-15日举办的“燕园聚珍:考古学的中国时刻”——2024北京大学考古学国际研究生学术论坛。
“这个荣誉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和鼓励!”12月10日,河南援疆报道组记者在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见到即将受邀代表学校赴北京参加颁奖仪式的学校党总支书记马冬茹时,她依然难掩心内的激动。她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豫哈实验学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马冬茹介绍,豫哈实验学校是由河南省全额援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河南"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共计投入援疆资金1.4亿元,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体育馆等。2019年8月投入使用。目前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2700余名学生在校就读。作为河南教育援疆的示范工程,学校积极学习河南省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援疆教师队伍的优势,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文化育人是豫哈实验学校的育人特色,2022年,豫哈学校领导班子反复沟通、仔细研究学情、校情,结合教师队伍、生源质量实际,以“源·同”思想为核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立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办学理念,并且在伊州区教育局的重视帮助下,针对校情和学情提出适合学生的“两路两厅一馆”思政文化阵地建设,学校文化育人特色初显。
随后,马冬茹书记当起了“解说员”,陪同记者参观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之作“两路两厅一馆”。“两路”是指分别位于主楼一楼东西两翼的名为“文明探源路”、“文化同源路”的两个文化展示长廊;“两厅”是指以思源、溯源、本原为主题的“探源厅”和展示豫哈交流成果的“同源厅”。
2024年4月,鸣鹤博物馆哈密分馆在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揭牌。(资料图片)
“一馆”则是寻根溯源馆,也是洛阳赫赫有名的鸣鹤博物馆哈密分馆。据了解,洛阳市第六高级中学鸣鹤博物馆是洛阳市文物局审核、河南省文物局备案、国家文物局纳入全国博物馆名录的行业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中学考古博物馆。该博物馆面积600余平方米,展品千余件(片)。
"探索历史文物,追寻丝路足迹,以临摹实践为基,从历史点滴中带领师生寻根溯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溯源馆的立馆之本。”介绍到这里,马冬茹书记特别加重了语气。
寻根溯源馆由丝绸之路、本源、陶源、瓷源、形源、石源、艺源七大主题厅组成,馆内以实物展览为主,辅以照片、图表、视频、师生文化作品等形式,通过观摩和应用相结合,展示哈密在丝绸之路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师生在学习陶艺、篆刻、书法等方面的作品,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发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中华血脉。
高云飞向记者介绍考古社学员的书画作品。
“作为新疆首家中学考古社,考古社的成立离不开千里之外的两所中学——洛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洛阳市第六高级中学的帮助。”考古社社长、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教师高云飞曾多次到洛阳市交流学习。“去了觉得很新奇,中学不仅有考古社团,竟然还能在学校建博物馆。回来我就想,能不能在哈密也建一个考古社呢?”
高云飞的想法得到了学校、河南省援疆单位、洛阳市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洛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洛阳市第六高级中学鸣鹤考古社等各方帮助下,2023年10月,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的考古社成立,它有一个闪亮的名字——“丝路明珠考古社”。洛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艳丽专程来到哈密参加了揭牌仪式,并向寻根溯源馆捐赠了展用文物仿品。
“丝路明珠考古社”是全国中学考古社联盟成员单位,现有成员150多人。除了用图片、文字展板等形式在学校全方位展示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外,还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设了丰富的活动和课程,将考古学内容深度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考古社学员用生活用品做的青铜方鼎模型。
初三年级学生努尔沙吾列提·阿不拉音是“丝路明珠考古社”的成员,她说,自己本来不太喜欢历史,但当得知考古社成立后,她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当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到哈密巡展,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就感觉书本上的图片近在眼前,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
豫哈实验学校考古社和溯源馆建成后洛阳、哈密两地学校经常在学校考古社建设、历史学科发展、博物馆(展览馆)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交流。去年12月,哈密市伊州区教育局、洛阳市教育局共同开展的“豫哈教育手牵手,师生云端赏‘鸣鹤’”—豫哈师生线上参观鸣鹤博物馆活动在洛阳市举行。哈洛两地师生共同在线参观洛阳市第六高级中学鸣鹤博物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共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高云飞介绍,像考古社这样的课外社团,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共有29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色社团 从而去触摸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学后,在学校的体育馆里,舞蹈社的同学们跳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特色舞蹈,戏曲社的同学们学唱豫剧、京剧……
“近年来,豫哈实验学校以思政文化阵地为依托,以课外社团为抓手,充分利用豫哈两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将文化润疆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课堂、德育活动和养成教育中,强化‘五个认同’教育,引导教育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显著。”哈密市伊州区教育局局长刘建江说。
一直以来,河南援疆部门,哈密市、伊州区两级教育部门致力于推动哈密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豫哈实验品牌”。就在一周前,河南援疆前指党委委员、哈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志国带队赴伊州区教育系统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伊州区委副书记胡坤、伊州区副区长、教育工委副书记阎洁、伊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汪洋、伊州区教育局局长刘建江等分别发言,围绕打造“豫哈实验学校”品牌建设开展探讨。
赵志国指出,要创新教育援疆模式,充分发挥中组部、教育部援疆教师团队作用,打造豫哈教育援疆“样板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力度,选派师生赴豫开展研学活动;要积极寻求各方力量支持,聚力打造豫哈实验学校“系列品牌”,持续释放教育援疆示范效应。
河南援疆报道组:王义亭/文 柴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