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了新瓷了!
不久前,第八届China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赛在新疆哈密巴里坤县举办,大赛组委会专门开辟了新疆新瓷展厅,从数百件投稿作品中筛选出了97件作品入围,通过评审专家认真评审,最终有21件获得了金银铜奖。其中一尊新疆新瓷作品《左公像》脱颖而出,摘得该类目金奖。
只见左公季高(左宗棠)敦厚的身子稳急站立,衣带裹风,手按佩剑,昂首向天,似是看向历史的苍茫,也是瞩目现今的奋发,又似在凛然宣布:新疆无本土高温瓷器的历史从此结束了,融合当地瓷土资源与民族文化的新疆“新”瓷诞生了!
新疆新瓷的诞生,仿佛是豫疆两双大手一握,让两地文化的河流交汇,弥补了历史遗憾,铸造了当代的辉煌。
对口援疆,让历史的河流荡起一朵夺目的浪花
新疆制陶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疆土陶随着民族融合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在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异彩纷呈。然而,虽然处于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环节,是历史中国陶瓷重要的出口通道,新疆却并没有出现高温瓷器。
另一方面,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河南。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曙光到宋代的名窑巅峰,从唐三彩的绚丽到钧瓷的窑变传奇,中原大地的窑火从未熄灭,以“土与火”的艺术书写着中华文明的独特篇章。尤其在制瓷业发达的北宋,“汝、钧、官”三大名窑均位于河南。
中原的瓷器通过雪山下的驼队走向世界各地,而天山下空有丰富的瓷土,却没有精美的瓷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历史的河流淌到现在,对口援疆的国家战略吹送和风,荡起历史长河中一朵朵浪花。
2023年秋,河南省对口援疆巴里坤分指挥部提出“中原陶瓷重走新时代丝绸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创新思路。
巴里坤县是河南省平顶山市对口援疆的县城。河南援疆团队以巴里坤县丰富的瓷土资源为切入点,将中原陶瓷传统技艺与新疆地域特色深度融合,推动陶瓷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新疆新瓷开始孕育了。
新疆新瓷,是中原技艺与边疆资源的创新融合
平顶山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全市67处瓷窑遗址文物保护单位中,有5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瓷窑遗址国保单位最多的城市。目前,平顶山市现有陶瓷生产销售企业853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38家,生产产品以艺术陶瓷、日用陶瓷、特种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陶瓷板画为主,年产值达数十亿元。
巴里坤县地处东天山北麓,其瓷土与煤炭资源伴生,储量达12处。据介绍,巴里坤的瓷土矿属于火山沉积岩型,成矿母岩以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如晶屑-岩屑凝灰岩)。这些岩石在碱性水介质中经历脱玻、水解等作用,形成硅胶和铝胶,最终富集成蒙脱石为主的膨润土或高岭土。通过地质勘查,专家发现,巴里坤县瓷土资源储量丰富,且品质优良,符合瓷器烧制的高标准要求,亟待开发。
资源互补,也是河南所能与新疆所需四目相对、脉脉传情,更是中原的技艺开拓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平顶山学院与巴里坤县共建产学研平台,60余吨精心挑选的制瓷原料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运抵平顶山学院,经过破碎、研磨等工序后,进入泥胎与釉料的大批量制作。
新疆新瓷呼之欲出。
窖变之火,来自双方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炽热心灵
从瓷土到瓷器,需要火,而火的能量来源既是燃烧,又是火热的援疆之心。
釉料配比,决定瓷器的品质,面对新的瓷土,需要分析,需要配比。窑温,决定瓷器的成色,面对新瓷器,需要控制窑温。
河南陶瓷专家开始试验,一次,两次,三次,一百次,两百次,三百次……每次试验,都燃烧着希望,淬炼着坚毅。
历时一年半,数百次试验,联合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终于攻克了釉料配比、窑温控制等技术难题。
然而,在创造者眼里,烧制新疆新瓷,并不是单纯烧制一种新品瓷器那样简单,他们还要从火中从水里,从汗水和智慧里淬炼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河南援疆干部、巴里坤县委副书记马向辉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新瓷的设计既要彰显中华文化特性,又要体现少数民族差异性,集聚产品创造力,让老百姓、外国友人看到或用到它们,就能想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陶瓷作为现代丝绸之路的一个商品和载体,让中华文明沿着丝绸之路继续西行,沿着欧亚班列,一直走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于是,他们组织陶瓷学院180名师生参与设计创作,经省内外专家两轮严格评审,最终从数百套方案中遴选出160套(800余件)代表性作品参加展览,并优中选优收录80套/件入编画册。
2025年春,窑火烧起来了。
新疆的瓷土在 1300℃的窑火中成功“蝶变”,独具新疆地域特色的“天山紫”“戈壁金”“苍黄釉”等系列产品破窑而出,这意味着创造者们已成功将天山雪莲釉、火山红等新疆元素融入汝瓷、钧瓷创作,形成兼具中原雅韵与西域风情的“新瓷”体系,更象征着大漠的辽阔与中原的厚重完美融合,化作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成为“文化润疆”的具象化表达。
韵味悠长,瓷器作品散发的不只是艺术的光芒
“新疆新瓷”项目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哈密地区有着丰富的风电、光电新能源和大量的瓷土资源。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商贸物流的重要中转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重要节点城市的哈密,有着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为民用陶瓷和工业陶瓷出口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提供了较低的制造成本和交通运输优势。
河南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与市场开拓,帮助巴里坤建立陶瓷产业链:目前,已有5家河南陶瓷企业向3家新疆文创企业表达了产业发展的合作意向。
在新疆新瓷制作的过程在中,形成了“校地合作”、“教育+产业”的联动模式,不仅培养了本土人才,更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参与,使文化认同融入日常生活。
河南援疆团队在巴里坤县一中开设“陶瓷课堂”,聘请陶瓷大师讲授历史与技艺,组织学生参与拉坯、施釉等实践,让青少年在指尖触摸文化根脉。
通过“陶瓷课堂”培育文化传承人,通过强化智力支撑,通过“产业联盟”延伸价值链,新疆新瓷项目如今逐渐形成了“技艺传播—人才培育—经济转化”的闭环。
未来,随着巴里坤陶瓷产业园区的扩建与跨境电商平台的应用,“新疆新瓷”有望成为中亚市场的文化地标。同时,文化润疆需“从器物到符号升维”,让瓷器不仅是商品,更是民族交融的见证与精神认同的载体。
“从来援疆的第一天,我们就在想,我们在这对口支援新疆的这些年,能够为当地老百姓做些什么?能够为当地群众留下些什么?我想,新疆新瓷是我们河南援疆人为巴里坤给出的最好的答案。”河南援疆干部深情地表示。
从唐代的“胡商云集”到今日的“新瓷西行”,河南与新疆的文明对话跨越千年。在“新疆新瓷”的釉色中,我们既看到汝瓷“雨过天青”的中原气韵,也读懂雪莲釉“傲雪凌霜”的边疆品格。新疆新瓷这一项目向人们证明,文化润疆不是单向的输入,而是双向的滋养;不是历史的复刻,而是创新的共生。
当中原匠人俯身戈壁筛土问釉,当新疆少年执笔绘制釉下青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正在天山脚下徐徐展开。这或许正是“文化润疆”的终极要义:以文化之光照亮发展之路,让共同体意识如瓷之坚韧,如瓷之绚丽,历久弥新。
大河网援疆记者 李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