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密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历史文化文献领域积极作为,通过系统性的抢救整理、数字保护及创新转化,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大文化动力。
自2019年起,哈密市采取课题研究、田野调查、文献整理协同推进的方式,在历史文化挖掘方面成果丰硕。累计完成39项历史文化课题、38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哈密史证研究项目正待评审结题,以及3个研究成果,共计80项标志性成果。整理完成了《哈密故事40篇》《哈密历史文化脉络与发展》《二十四史中的哈密》等有关哈密历史的珍贵文献;在抢救性文献整理工作中,从唐天启年版《伊州沙洲残卷》,到明代王世吉版《哈密志》、清代《哈密志》等珍稀典籍被成功汇集,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文献链条。《行业文献中的哈密》《金石文献中的哈密》等总卷文献首次全方位展现了哈密作为丝路重镇的经济文化风貌;在红色文化挖掘上,《哈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资源(1921-2021)》将西路军进疆等历史事件与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相连,填补了区域史研究空白。
2024年6月,在哈密举行的“左宗棠与新疆”研讨会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大正作大会主旨演讲。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2024年,哈密市启动“哈密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项目。该项目依托国家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和强大的古籍资源整合能力,致力于建设全面的哈密研究文献资料精品目录。建成后的文献馆数据库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同年6月,“左宗棠与新疆”学术研讨会在哈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左宗棠的家国情怀以及他在收复和治理新疆中的贡献。此次研讨会的创新亮点——“左宗棠与新疆”专题数据库惊艳亮相。该数据库收录了晚清、民国、现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资源,文献类型丰富,涵盖图书、期刊、报纸、档案等文字资料,以及静态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通过全书采集与片段摘录结合的方式,确保提供的文献兼具完整性与知识关联性。
未来,哈密市将持续推进哈密历史文献馆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