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文物也可以做得这么好玩!”8月8日下午5时许,郑州图书馆一楼手工室里,10岁的维吾尔族女孩拜尔娜・阿不都举着刚做好的猫头鹰笔筒,有点激动地说道。
当天,20余名哈密青少年化身“工业设计师”,在一场趣味研学课上,用黏土复刻文物,体验职业魅力。这是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简称豫教音像社),依托纪录片《上线了文物》精心策划的“趣味职业启蒙”研学活动,让文物走出展柜,让职业认知扎根童心。
哈密小朋友化身“工业设计师”,精心制作创意笔筒
“工业设计师就像生活中的魔法大师,我们每天要用的文具、玩具,都是他们的杰作。”
“他们要像侦探一样,到处找灵感。”
“现在我们来体验一下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吧,用黏土来设计一个超酷的笔筒。”
8月8日下午4点半,豫教音像社融媒体运营部副主任刘翘楚的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迫不及待地拆开眼前的手工材料包。
只见11岁的包紫伊迅速取出蓝色、黄色和红色黏土,将它们均匀揉搓在一起,调制出棕色黏土。
“这咋跟学妈妈做饭一样。”小朋友谢卓妍笑着和同桌说。
学生们跟着刘翘楚的演示一步步尝试着。他们从材料包中取出深粉色、浅粉色和白色黏土,混合揉搓成彩条,对折、再拉、再对折,反复几次,三色纹路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层层叠叠,看起来特别漂亮。
随后,他们在一次性纸杯上涂满乳胶,将折好的彩条以盘泥条的方式从纸杯口缠到纸杯底端,固定在杯身上。
拜尔娜·阿不都有着自己的审美。她将材料包中黑色黏土以外的其他彩色黏土揉合搓匀,制作成一个底盘,并将底盘用乳胶固定在底座上。最后,用乳胶将原先设计好的猫头鹰和笔筒固定在底盘上,一个猫头鹰笔筒就制作成了。
灵感来自博物院镇院之宝,视频出自《上线了文物》
猫头鹰笔筒,这样的文具你见过吗?
其实,这个灵感来源于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商妇好青铜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关于这件文物的历史,在“趣味职业启蒙”研学体验活动前播放的短视频中,做了详细介绍。
视频中讲到,据甲骨文记载,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因调度有方,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早起城邦式的原始国家),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
但世事难料,妇好在33岁时英年早亡。她离世后,武丁命人精心打造了一对鸮樽,永远陪伴在妇好身侧。这对鸮樽便被后人称为“商妇好青铜鸮尊”。
“它是一位丈夫为妻子打造的酒樽。妇好墓穴里共出土了近两千件文物,武丁恨不得把自己拥有的所有宝贝都陪葬给妇好。”刘翘楚介绍,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猫头鹰被视为战争之神,仿照鸮鸟的形象制成的青铜酒樽,在商代晚期极为盛行。
刘翘楚介绍,时隔3000多年,从商妇好青铜鸮尊能看到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也能看出武丁对妇好的思念。
这段短视频出自豫教音像社精心打造的纪录片《上线了文物》。该纪录片全系列共200集,采取当下广受欢迎、更易接受的短视频方式,每集讲述一件中原文物,片长约6分钟。生动活泼的画风、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古老的文物得以“活”起来,也“火”起来。
据悉,《上线了文物》入选中宣部2021年优秀地方文化外宣品,入围首届中国嵩山国际自然·人文纪录片大会,腾讯视频等平台点击播放量已超过1000万次,荣膺腾讯纪录片排行榜第二名,并在马来西亚星空卫视播出。
从纪录片到研学课,让文物成为职业启蒙的钥匙
豫教音像社有大量精品纪录片资源,如何“活化内容”,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触达用户”?刘翘楚和团队伙伴们一直在探索,研学课程正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初到6月,他们曾研发出“趣味阅读”“趣味探秘”“趣味科创”“趣味美育”4个研学课程系列,在周口、南阳、信阳、新乡等地新华书店的暑期托管班很受欢迎。7月底,刘翘楚和团队伙伴们又着手研发新的研学课程。
“我们和非遗面塑传承人徐双锁一直在沟通,想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手工方式了解更多的非遗文化,就把非遗面塑和文物做了结合,开发了‘趣味职业启蒙’这门课。”刘翘楚说。
在文物选择上,他们依据《上线了文物》中的200多个文物,优先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经过反复甄选,共选出商妇好青铜鸮尊、云龙托镶宝石金簪、关羽铜造像和象牙萝卜白菜四种文物。
经过剪辑、制作、试课等环节后,“趣味职业启蒙”研学课程终于亮相。除了工业设计师,在“趣味职业启蒙”研学课程系列中,还有珠宝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和生物学家三个职业。
刘翘楚坦言,研发中也遇到不少顾虑和挑战,其中在手工材料的选择上,曾让她犹豫再三。“黏土塑形看起来简单,但从捏形状到切分黏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刘翘楚说,有书店曾反映研发一些简单的手工课程,比如物料包是已有的框架,只需动手粘贴即可,综合考虑到课程的展现形式,就选择了黏土。
不止于“玩”,让职业观在文化浸润中萌芽
看着眼前的笔筒,谢卓妍直言:“辛苦做出来的,一定要带回家。”
制作完笔筒的包紫伊,向同桌拜尔娜·阿不都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并告诉记者:“我最喜欢用黏土制作笔筒,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笔筒,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
当天,哈密红舞鞋艺术培训中心方舟口才的老师方舟全程参与活动。她说:这次参加‘妇好鸮尊笔筒’的手工设计制作,非常开心。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彩泥在捏揉中变换出不同颜色,制作出不同造型的笔筒,非常有趣,就像豫哈情谊,彼此相融,相互直抵心灵。”
南阳市宛城区新华书店创新业务部主任周全娟表示,豫教音像社研发的这些研学课程,仅7月一个月就有三百余人次参与。这些研学课程能充分调动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将书店从“静态阅读场所”升级为“动态体验空间”。书店不再仅是书籍的载体,更成为融合知识传递、实践体验、亲子互动的综合性文化平台,这也是书店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观看纪录片《上线了文物》,探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上一节“职业小课堂”,认识不同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素养;手工创意制作,体验不同职业的独特魅力……在刘翘楚看来,这场跨越千里的研学,早已不止于一堂手工课,它让文物“火”在当下,更让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悄悄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