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会带好多河南故事回来,也会把咱们哈密的美讲给他们听!”8月3日凌晨的哈密火车站,100名“文化小使者”背着行囊与父母挥手道别,带着对中原文化的期待与对家乡的热爱,踏上前往河南洛阳的研学旅程。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次探寻非遗的奇妙征程,更是豫哈两地青少年心手相牵的深情约定,就此拉开序幕。
此次活动由河南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河南省文化旅游厅主办,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龙门石窟研究院、哈密市文博院承办,自筹备之初便以“架起文化桥,共筑同心结”为目标,为豫哈两地青少年搭建起一座跨越天山与黄河的文化交流桥梁,让交融之花在研学路上悄然绽放。
活动首日,来自哈密的青少年们抵达洛阳后,便直奔被誉为“世外陶源”的爱和小镇。这座坐落于洛宁县的乡村艺术典范小镇,以三彩艺术赋能和美乡村,恰如一颗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明珠,等待着远方客人的探寻。
在研学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起香料与模具,制作非遗和香牌。当哈密少年的指尖与河南非遗技艺相触,当西域的爽朗笑声与中原的温婉解说交织,香牌上渐渐成型的纹路仿佛成了两地文化交融的密码。“你看这朵花,像不像我们哈密草原上的格桑花?”来自哈密的女孩古丽(化名)指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向身边的洛阳老师请教。随后,孩子们穿行于三彩谷溯溪而行,溪水倒映着两岸的彩陶艺术,也倒映着他们嬉戏打闹的身影——这一刻,自然与艺术交融,哈密与洛阳的距离,就在潺潺溪水中悄然拉近。
8月4日至5日,100名“哈密文化小使者”专程前往龙门石窟,与60名洛阳本地青少年携手参加“丝路童心绘山河・石窟文化润初心——哈密与洛阳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龙门石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此刻成为两地青少年对话历史、共话未来的最佳舞台,更成为哈密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原文化宝藏的重要窗口。
4日晚,活动开幕式在龙门石窟东山观景台拉开帷幕,夜幕中的卢舍那大佛静静注视着这场跨越千里的相聚。哈密市文体广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翔致辞。
开幕式上,两地文化小使者们奉献的文艺交流节目成为最动人的篇章。洛阳少年演绎的《龙门之韵》,用灵动的舞姿展现了石窟艺术的千年底蕴;哈密小使者带来的《小巴朗》《黑走马》,则以奔放的节奏传递出西域草原的热情与豪迈。当《泥疙瘩—彩娃娃》的童真旋律响起,两地孩子不约而同地跟着节拍拍手,台上台下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压轴登场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哈密的冬不拉与洛阳的古筝合奏出和谐乐章,孩子们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蹈,身影在灯光下交织成“豫哈同心”的美好画卷。
除次之外,哈密的文旅宣传小使者们用稚嫩却真挚的声音讲解《甜美哈密》,将家乡的草原、瓜果、木卡姆艺术娓娓道来;《弘扬左公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的分享中,左公柳与坎儿井的故事让洛阳青少年听得入神,不少孩子当场表示:“以后一定要去哈密看看!”
此次豫哈青少年研学活动,让哈密的孩子们在触摸三彩釉色、仰望石窟佛像中感受中原文化的厚重,也让洛阳的青少年在聆听哈密故事、欣赏西域歌舞中领略边疆风情。在实践中,他们读懂了“各美其美”的真谛;在交流互动中,他们体会到“美美与共”的温暖。正如一位洛阳家长所说:“看着孩子们互相教对方说家乡话,交换带来的特产,才真正明白,最好的交往,就是让心与心靠得这样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借着这场文化之旅,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相信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孩子们还将收获更多的知识与快乐,让这段难忘的研学之旅,成为豫哈情谊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河南日报农村版援疆记者 陈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