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河南与哈密两地深度交流融合,河南大学药学院以“策暖丝路·豫哈共融”为实践团于2025年7月17日至7月24日,赴哈密市与河南省内开展民族团结“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团队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模式,以多元实践活动为纽带,重点围绕医疗帮扶政策落地成效、文化探寻与科普服务三大方向开展工作。通过此次实践,不仅搭建起豫哈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桥梁,更让深厚的丝路情谊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为两地协同发展注入了温暖动力。
聚焦医疗帮扶,共话政策惠民
实践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围绕河南对哈密的医疗帮扶政策,开展了深入调研,重点了解医疗方面政策。在展开活动前,成员们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豫哈对口帮扶政策,多次组织线上会议,共同商议活动分工事宜,进行了讨论学习。并据此设计出涵盖政策要点、实施项目及惠民成果等关键信息的问卷,通过微信群、朋友圈、走访社区等渠道发放,以掌握了两地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
通过问卷数据与访谈内容的系统分析,团队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为豫哈医疗帮扶政策的优化提供了参考,让惠民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民族团结的纽带。
探寻文化脉络,传承丝路薪火
实践团走进河南博物馆、哈密博物馆及哈密市中医医院,深挖两地医药历史文化。7月18日,团队成员万文静在河南博物馆聚焦“医圣”张仲景的“伤寒学说”传承与中原医药文化精髓,重点观摩中医药相关展品,深刻体会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分享团队进行一起学习;7月20日,团队搭起“双线桥梁”通过线上线下云游的方式走进哈密博物馆,参观了展厅内的各类文物,包括古代商贸物品、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珍品以及展现哈密历史演变的宝贵资料,全面了解了哈密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桥梁作用,并被哈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撼。同时,还参观了河南帮扶建设的哈密市中医医院正骨楼,重点考察了唐代丝绸之路医药贸易遗留下来的西域药材标本,深入研究了维吾尔族传统医疗器具及古籍记载的诊疗方法,发到微信群,共同学习交流讨论,这让我们对哈密独特的医疗体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探访,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河南与哈密在医疗领域的深厚交流与合作。这些西域药材标本不仅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体现了两地医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科普安全用药,凝聚基层情谊
结合药学专业知识,团队精心设计了安全用药图文手册与展板,涵盖基础药学知识科普及针对不同人群、病症的实用用药指导等模块,团队成员在各地医院大厅、社区卫生院等地开展了现场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安全用药重要性、常见误区及正确方法,同时收集了群众反馈,并耐心解答了群众疑问。通过反馈情况分析活动实施效果,为后续科普工作优化提供依据。
此次“三下乡”活动以文化润心、政策惠民、实践聚力为核心,推动学子在基层大熔炉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同时深化对国家民族工作的认同,将青春力量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中,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践行的成长跃升。学子们更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传承丝路医药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