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阳这座千年古都,小营员们迎来了第四天的文化深度探索之旅。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甲骨文密码到殷墟遗址的青铜记忆,孩子们用指尖触碰历史,以脚步丈量文明,在研学实践中书写属于他们的“文化成长日记”。
【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汉字奇遇】
“原来‘日’字最早是一幅画!”在讲解员生动讲述中,孩子们翻开特制研学手册,开启了一场“汉字寻根”之旅。
研学手册里的文明密码:讲解员为每位营员发放了定制版《汉字发展研学手册》,从甲骨文的象形智慧到篆隶楷的演变规律,孩子们边听边记,在“猜字谜”“连线条”等互动任务中,将碎片知识串联成完整的文化图谱。
甲骨文前的时空对话:在“一片甲骨惊天下”展厅,孩子们俯身观察刻满卜辞的龟甲兽骨。当讲解员指向“雨”字的甲骨文形态时,孩子们兴奋讨论:“这个像云朵里掉水滴的符号,像是在表达‘下雨'’的意思!”跨文化的思维碰撞让静态展品焕发新生机。
盲盒里的文化惊喜:完成研学任务后,孩子们迎来期待已久的“甲骨文盲盒”环节。拆开包装,甲骨文挂件跃然眼前。大家聚在一起展示各自抽到的盲盒内容。
拓片上的千年印记:在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导下,孩子们体验了古老的拓片技艺。喷水、上纸、捶拓、揭纸……当自己制作的拓片在宣纸上显现时,穿越时空的对话在此刻跃然纸上。
韵律操中的文字律动:“人字两笔写春秋,甲骨文里藏宇宙!”伴随着动感音乐,孩子们学跳甲骨文韵律操。伸展双臂化作“飞“字,弯腰触地模仿“采“字,欢声笑语中,沉睡的文字符号焕发青春活力。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青铜器上的王朝史诗】
午后骄阳下,小营员们走进《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奇之地,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考古探秘。
泥土里的历史低语:在宫殿宗庙遗址区,孩子们围在复原的夯土建筑基址旁,通过讲解员手中的考古模型,想象三千年前“前朝后寝”的王都布局。“原来古人用糯米灰浆砌墙!”听到传统工艺的智慧,营员们发出阵阵惊叹。
青铜重器里的王者气度:面对司母戊鼎(现称后母戊鼎)的等比例模型,孩子们伸手丈量鼎耳间距。
妇好墓中的巾帼传奇:在妇好墓出土文物展厅,玉凤、骨笄、青铜钺等文物讲述着中国首位女将军的传奇人生。
沉睡千年的青铜重器,正在新一代少年心中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豫哈两地学子携手探源中华文明,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历史长河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