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悠悠漳河水。今天,孩子们一起走进河南林州红旗渠,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触摸“人工天河”的脉搏,感受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
一砖一石皆史诗
晨光中,孩子们步入红旗渠纪念馆大厅。讲解员以生动的语言勾勒出这条“生命渠”的轮廓:“上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用十年时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1500公里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孩子们仰头凝视展厅顶部的星空投影,仿佛穿越回那个火热的年代。
在“引漳入林”展区,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铁钎、复原的施工场景,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壮举徐徐展开。当看到悬崖峭壁上悬挂的草帽与竹篮时,营员纷纷说道:“林县的先辈们是怎么样在这样陡峭的崖壁上凿出这样宏伟的人工天河呢?他们不怕危险吗”稚嫩的提问,让历史的温度透过时空传递。
移步青年洞,峭壁如削,渠水蜿蜒。在洞口前高举营旗,快门声中,孩子们的笑脸与“青年洞”三个遒劲大字定格成永恒。“这座隧洞长616米,由300名青年突击队用血肉之躯凿通!”导游的讲解让孩子们肃然起敬。
同甘共苦大食堂
粗茶淡饭里的精神滋味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八个大字,镌刻在“同甘共苦大食堂”的砖墙上。午餐时分,孩子们围坐在餐桌前,馒头、米饭、大烩菜虽简朴,却吃得格外香甜。以前觉得‘艰苦奋斗’是口号,今天才知道,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
“石榴籽小课堂”
在体验中传承精神
下午的红旗渠“十个一”精品课程,将历史教育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主题队会上,河南林州的老师、学生与师市红星学校的小主持人同台串场,沙画表演《传承》、话剧表演—少年版《红旗渠精神永在》(选段)、互动访谈《红旗渠精神代代传》、讲解展示《甲骨文明 文化向往》、互动展示《汉字的“童年”》、情景剧《“豫哈号”向未来》等节目轮番登场。当两地学生表演话剧《红旗渠精神永在》时,台下掌声雷动——文化交融的火花,在大家心中点燃了友谊的星火。
实践环节,孩子们化身“小工匠”:推独轮车时,车辆在模拟山路上颠簸,两人一组跌跌撞撞却笑声不断;抡开山锤时,铁锤与钢钎碰撞出火星,震得虎口发麻;抬太行石时,粗麻绳在肩头勒出红痕,却无人喊累。“原来修渠这么难!”红星一场学校的冯爽擦着汗感叹,“但想到他们坚持了十年,我觉得自己也能克服任何困难!”
夕阳西下,红旗渠的水静静流淌,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注入少年心田。当边疆的驼铃与太行的锤声共鸣,当青春的脚步与历史的辙印重叠,这条“人工天河”正化作一座桥梁,连接起豫哈两地的情谊,也托举起新时代少年勇毅前行的梦想。
明日,他们将踏上新的征程,但红旗渠的精神,已如种子般深植心间——待来日,必将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