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河南与新疆虽相隔千里,却因援疆事业紧密相连。近年来,河南援疆工作在物质帮扶、经济建设等方面成果斐然,更在文化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将“左公精神”融入其中,以文化认同为桥梁,扎实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书写着新时代豫疆两地情谊的动人篇章。
“左公精神”自晚清名将左宗棠。1876年,64岁高龄的左宗棠抬棺西征,力排众议收复新疆,随后又推动新疆建省,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创办书院,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种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成为了新疆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河南援疆干部在深入了解新疆哈密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左公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凝聚力与感召力,决定将其作为文化援疆的重要抓手,推动豫疆两地文化深度交融。
河南与新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个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援疆通过挖掘“左公精神”,找到了两地文化的契合点。
在哈密,河南援疆资金助力修建左宗棠纪念馆——左公文化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图文、影像、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左宗棠的生平事迹与“左公精神”的内涵。左公文化苑不仅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吸引了众多河南游客前来参观,成为豫疆两地文化交流的窗口。游客们在这里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援疆工作的重要意义。
文化认同的深化,离不开教育的力量。河南援疆积极推动“左公精神”进校园活动,组织编写相关校本教材,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讲述左宗棠的故事。
在新疆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了解到先辈们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努力。同时,河南还选派优秀教师赴疆支教,将河南的教育理念与新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左公精神”等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这种教育上的交流与融合,让“左公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民族团结的长远发展培育出坚实的土壤。
除了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河南援疆还积极推动两地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豫剧作为河南的文化名片,在新疆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演出活动。当熟悉的唱腔在新疆的舞台上响起,不仅让援疆干部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也让新疆各族群众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新疆的歌舞艺术也走进河南,在郑州、洛阳等地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新疆艺术家们用热情奔放的表演,展现了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民族文化。
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让豫疆两地人民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感情。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河南援疆也积极引入“左公精神”元素。结合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以“左公精神”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游客们沿着左宗棠当年西征的路线,参观古遗址、感受历史变迁,在旅游过程中深刻体会“左公精神”的内涵。
同时,各类以“左公精神”为创意的文创产品,如书籍、工艺品等,也深受市场欢迎。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成为传播“左公精神”、促进文化认同的载体。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援疆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进一步推动了豫疆两地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
“豫”见左公精神,河南援疆以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根基,是新时代援疆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与魂,当豫疆两地人民在“左公精神”等文化元素的感召下,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价值共识,民族团结之花便会在这片土地上绚丽绽放。
未来,河南援疆工作还将继续深挖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交流形式,让文化认同的力量持续推动豫疆两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合力。
河南日报农村版援疆记者 陈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