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网
傍晚时分,漫步在医院旁的千柳园。晚风拂过,左公柳的枝叶发出沙沙的絮语,仿佛在诉说着跨越百年的故事。
驻足凝望,这些饱经风霜的柳树,每一寸枝干都刻满了时光的印记。它们不像江南的垂柳那般柔情似水,而是以一种近乎执拗的姿态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 枝干虬曲如龙,仿佛要挣脱地心的束缚;树皮粗糙皲裂,却透着一股饱经沧桑的倔强。任凭风沙如何磨砺,它们始终苍劲挺拔,将根须深深扎进黄沙漠漠的土地,向着天空舒展枝叶。
这哪里只是一道风景,分明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回溯百余年前,当左宗棠率领大军收复新疆,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满目疮痍。这位有远见的将领深知,要守住这片疆土,不仅需要刀枪剑戟,更需要改善生态、安抚民心。
于是,他亲自倡导并组织军民在驿道两旁、城镇周边大量种植柳树。这些柳树迎着戈壁的烈风、顶着塞外的严寒,顽强地存活下来,用浓密的绿荫为往来行人遮挡烈日,用发达的根系固住流动的沙丘。当地百姓感念左宗棠的功绩,便将这些柳树亲切地称为 “左公柳”。它们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边疆的安宁;又如同一串串绿色的符号,书写着开拓者的壮志豪情。
从此,左公柳便与坚韧、奉献、开拓这些沉甸甸的词汇紧密相连,成为边疆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象征。
对于那些远离家乡、奔赴边疆的援疆医生而言,左公柳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 它是精神的寄托,是力量的源泉。
每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诊室,看到窗外那一排排左公柳,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他们中,有的告别了襁褓中的婴儿,有的离开了年迈的父母,有的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踏上西行的征途。
初到新疆,干燥的气候让他们口唇干裂,强烈的紫外线晒黑了他们的皮肤,语言的障碍给诊疗带来诸多不便。但每当看到左公柳在寒风中依然挺立,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郁郁葱葱,他们便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他们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曾被无数像左宗棠这样的先驱者用热血和汗水浇灌过;自己现在所做的,正是在延续着那份守护边疆的使命。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坚守岗位,用精湛的医术为各族群众解除病痛,用医者仁心温暖着每一个患者的心灵。他们的身影,在诊室里、在病房中、在下乡义诊的路上,与左公柳的坚韧不屈何其相似。
在援疆医生眼中,左公柳更是边疆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曾见过哈萨克族老人骑着马,冒着风雪将突发急病的孩子送到医院;见过维吾尔族大妈为了让他们能吃上热饭,每天准时送来刚烤好的馕;见过各族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为医疗队的下乡义诊提供各种便利。这些场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左公柳之所以能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正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同样的坚韧与乐观。正如左公柳用枝叶为大地带来生机,援疆医生也在用专业和爱心为边疆人民带去健康与希望。他们不仅是医疗工作者,更是新时代的 “左公柳”—— 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深深扎根在新疆这片热土,默默奉献,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
左公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从清末的风雨飘摇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到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它们始终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看着边疆日新月异的变化。
而如今,它们也见证着援疆医生的坚守。在戈壁滩的风沙中,医生们背着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牧民的毡房,身后是左公柳投下的斑驳光影;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土地上,一座座新建的医院拔地而起,左公柳的绿荫为医院增添了几分生机,也见证着医生们救死扶伤的忙碌身影。
援疆医生与左公柳一道,成为边疆大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 一个用绿色守护着生态的平衡,一个用白衣守护着生命的健康。他们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生命守护着健康与希望。
在援疆医生心中,左公柳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的希望。它像一位智慧的老者,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人: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能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当春风拂过,左公柳抽出新绿,那嫩绿的枝条仿佛在昭示着生命的力量;当秋霜降临,柳叶虽黄,枝干却愈发显得挺拔,仿佛在诉说着坚守的意义。
正如左公柳的坚韧与生命力,援疆医生的坚守与奉献,也将融入新疆精神的血脉,成为一段新的传奇,永远流传在天山南北、大漠草原。
作者:十三师红星医院儿科 贾炜